[1] 林来官. 福建植物志(第1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岀版社, 1982: 1–265.
[2] 陈宗杰. 福建省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 2011(1): 78–83.
[3] 李国平, 杨鹭生. FOC基础上的福建石松类及蕨类植物科属分类系统[J]. 武夷学院学报, 2021, 40(12): 16–23.
[4] 安昌, 庄怡雪, 郑平, 林彦翔, 杨成梓, 秦源. 福建省维管植物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19–27.
[5] 陈开森, 吴锦平.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9, 39(6): 1121–1126.
[6] 黄佳璇, 张信坚, 赵万义, 廖文波. 江西省维管植物分布新纪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 48(3): 299–302.
[7] Wu Z Y, Raven P H, Hong D Y. Flora of China (Vol. 2–3)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3.
[8] Parris B S. Five new genera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Grammitidaceae (Filicales) and the re-estabishment of Oreogrammitis [J].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2007, 58(2): 233–274.
[9] 周喜乐, 张宪春, 孙久琼, 严岳鸿.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1): 102–107.
[10] 刘虹, 马梦雪, 兰德庆, 夏婧, 覃瑞. 湖北省蕨类植物分布新纪录(二)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7(2): 41–44.
[11] 秦仁昌. 碗蕨科[M]//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卷)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12] 韦宏金, 陈彬, 詹双侯, 严岳鸿. 安徽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Ⅱ)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27(1): 118–120.
[13] 孔宪需. 鳞毛蕨类[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卷第2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4] 傅立国, 陈潭清. 中国高等植物(第二卷)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8: 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