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牟春燕, 殷越, 沈子芯.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 2024, 43(5): 544–51.
[2] 白文科. “岷归”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创新路径[J]. 发展, 2023(12): 56–58.
[3] 孙云波. 野生与栽培当归形态特征及品质的比较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4] 宋广龙, 杨章, 孙伟, 高爱民, 孟养荣, 陈扬洲. 中药材机械化种植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 52(5): 13–19.
[5] 达虎, 薛英, 杨凌, 后新莉, 李唐艳, 贾变变. 乡村振兴背景下陇南绿茶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4, 24(12): 123–128.
[6] 蒙继华, 王亚楠, 林圳鑫, 方慧婷.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 农业机械学报, 2024, 55(2): 1–15.
[7] 姜渊博, 齐广平, 银敏华, 康燕霞, 马彦麟, 汪精海, 贾琼, 唐仲霞, 汪爱霞. 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2, 36(6): 260–270.
[8] 钱翠, 饶碧玉, 罗绍芹, 吴占景. 不同水肥处理对当归种植需水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9): 5613–5617.
[9] 李明军. 植物与植物生理[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38–109.
[10] 赵国辉. 喀尔钦镇当归有机肥、化肥肥效对比田间试验[J]. 种子科技, 2023, 41(22): 14–16,29.
[11] 饶碧玉, 罗绍芹, 吴占景, 钱翠. 水肥耦合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4): 274–278.
[12] 巫蓉, 邱黛玉, 齐海敏, 王思嘉, 沈鹏瑞. 栽培方式与施肥水平对当归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7(1): 55–62.
[13] 魏廷邦, 魏玉杰, 魏域斌, 苏毓杰, 常瑛, 邴晶, 陈志国, 陈芳, 龚永福, 毋玲玲, 张兆萍, 臧广鹏, 张英英. 水氮耦合对蒙古黄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39(2): 130–136.
[14] 张永玲, 肖让, 卜一帆, 孔维康, 冉志为, 乔爱霞, 刘彦龙. 水氮耦合对制种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 2023, 13(2): 72–76.
[15] 厚建霞, 晋小军, 蒙俊杰, 李艳, 王霞, 张迎芳. 稀土微肥对当归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5): 148–156.
[16] 闫文渊, 秦军红, 段绍光, 徐建飞, 简银巧, 金黎平, 李广存. 水氮耦合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块茎形成和品质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22, 49(7): 1491–1504.
[17] 雷庆元, 张旭, 朱韬, 马亮. 不同水氮处理对南疆复播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5): 1079–1088.
[18] 唐锐, 韩宜秀, 易树生, 郑伟, 南小红, 罗鸿, 温晓荣, 翟丙年. 不同水氮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29(10): 1944–1955.
[19] 史桓瑜, 王玉才. 河西绿洲地区水氮耦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 2023, 13(03): 81–85.
[20] 焦兆祥, 张芮, 张小艳, 王建旺, 张真荣, 孙凯悦, 时锦豪.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高原夏菜娃娃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影响[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5): 121–126.
[21] 杨黎, 魏占民, 徐大为, 苏婷婷, 张金丁. 膜下滴灌不同水氮组合对向日葵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3): 5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