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8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40—741.[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第2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40—341.[3] 甄汉深,蒋应时,钟振国,何翠薇. 青天葵的资源与药用研究[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5(1): 42.[4] 谢月英,谭小明,吴庆华,周雅琴,凌征柱,余丽莹. 广西青天葵野生资源现状[J]. 广西植物, 2009(6): 783—787.[5] 梅全喜. 青天葵的资源、栽培与鉴别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8(18): 1426—1428. [6] 汪松,解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55.[7] 汤欢,李西文,向丽,孙莉,沈亮,高锐坤,叶萌. 基于GMPGIS的檀香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8): 1265—1271.[8] 凌征柱. 青天葵的栽培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1,17(1): 25— 26.[9] 杜勤,徐鸿华,王振华. 人工种植青天葵生长状况的初步调查[J]. 中药材, 2005(10): 10—11.[10] 王振华,杜勤,徐鸿华. 不同品种青天葵药材质量标准的比较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1): 59—61.[11] 胡廷松,何茂金,兰祖栽,黎廷芝. 青天葵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 广西植物, 1993(3): 263—266.[12] 蔡乐,黄青萍. 青天葵药材真伪鉴别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3(1): 100—101.[13] 朱华,林芳花,黄茂春,刘芯蕊. 青天葵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10): 1042—1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