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志,刘念,王定跃,刘永金. 深圳市小梧桐毛棉杜鹃种群现状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09(5): 69—72.[2] 孙敏,谢利娟,康美丽,田自华,李永红. 毛棉杜鹃成花与土壤因子和某些生理特性的相关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7392—7395. [3] 熊友华,吴志,王定跃,刘念,刘永金,徐涛. 毛棉杜鹃嫩枝扦插繁殖研究[J]. 北方园艺, 2011(11): 106—108.[4] 袁军辉,任继文. 甘肃高山杜鹃花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 甘肃林业科技, 2005(2): 14—39. [5] 康美丽,李永红,谢利娟,孙敏,田自华. 毛棉杜鹃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7389—7391.[6] 廖菊阳,闫文德,朱颖芳,黄滔,刘艳. 湖南杜鹃属植物种类及引种适应性初探[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1): 45—49.[7] 蔡国荣,柳芹. 杜鹃属植物的驯化栽培[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9): 49—50.[8] 鞠学勇,王莉,刘清益,周莉,何利群,秦秋婕.亚高山杜鹃低山化的适应性生长驯化研究[J]. 中国植物园, 2011(15): 139—144.[9] 李文华,贾彩娟. 毛棉杜鹃繁殖研究[J]. 吉林农业, 2012(2): 164—165.[10] 魏依娜,庄雪影. 毛棉杜鹃幼苗的光适应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 20—32.[11] 华南农业大学林业规划设计院,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 梧桐山风景区风景林区划与调查报告[R].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森林经理研究室, 2008.[12] Gruber J S. Key principles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identified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managing the common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45(1): 52—66. [13] 吴承照. 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J]. 中国园林, 2011(7): 68—71.[14] 吴承照. 风景观、可持续管理与风景区理论建设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6): 7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