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乃燕. 广西油茶良种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广西林业科学, 2003(4): 211—213.<br>[2] 吕烈武,陈理,周健,符珠. 海南园地间种热带牧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肥料, 2004(2): 14—16.<br>[3] 李淑仪,廖新荣,蓝佩玲,彭少麟. 柚园间种作物及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与柚果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0,9(2): 117—119.<br>[4] 张华明,王昭艳,喻荣岗,杨洁,左长清,郑海金,汤崇军. 赣北丘陵区果园不同套种模式对退化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17(4): 258-261,268.<br>[5] 黄锦龙,吴学仕,林松煌,刘有美. 桉树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2(1): 32—37.<br>[6] 陈邦家. 南方油茶低产改造技术[J]. 科学种养, 2013(2): 18—19.<br>[7] 陈永忠,王玉娟,王湘南,王瑞,彭邵锋,杨小胡,马力,杨杨. 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5(5): 117—120.<br>[8] 李云,黄永芳,叶小萍,梁伟明. 油茶幼林间种大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3,31(2): 54—59.<br>[9] 赖植添,庄雪影,邹寿明,何汉波,潘介昌,何仲坚,张浩. 10种乡土阔叶树种在增城的早期生长[J]. 广东林业科技, 2003,19(3): 15—18.<br>[10] 孙向阳.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br>[11]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8: 25—110.<br>[12] 汪强强. 适宜茶园间作豆科植物筛选[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br>[13] 滕维超,刘少轩,曹福亮,汪贵斌. 油茶大豆间作对盆栽土壤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33(2): 24—27.<br>[14] 杨柳平. 梅州市幼龄油茶园间种大豆高效种植模式[J]. 现代园艺, 2011(10): 35.<br>[15] 柏明娥,洪利兴,沈建军. 油茶林种植决明对土壤生态和油茶生长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 2014(1): 28—30.<br>[16] 滕维超. 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br>[17] 赵文杰,张丽静,畅倩,张聪颖,熊忠宽. 低磷胁迫下豆科植物有机酸分泌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11,28(6): 1207—1213.<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