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林科,等. 优质马铃薯生产技术[Ml.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1-2.[2] 张长生. 中国优质专用薯类生产与加工[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 张健. 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历程[J]. 中国花卉园艺, 2002(5): 22-23.[4] 郝文胜,等. 我国马铃薯茎尖培养脱毒和脱毒试管苗微繁研究进展[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S1): 27-33.[5] 李灿辉,等. 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方法脱除马铃薯病原菌[J]. 云南农业科技, 2000(1): 147-149.[6] 王永锋,等. 马铃薯转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马铃薯, 2004,4(18): 422-424.[7] 双宝,等. 马铃薯优化再生系统的建立[J]. 马铃薯杂志, 1995(3): 134-138.[8] 朱明凯,等. 早熟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花药诱导成株[J]. 园艺学报, 1985(3): 67-71.[9] Mellor F C. et al. In applied and fundamental aspcets of plant cell[M]//Reinert J, et al. Tissue and Organ Culrure. New York: Springer-Valag Beidelberg, 1977: 616-635.[10] 石伟玲. 日本马铃薯新品系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1] 陈芝兰,等. 西藏地区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及试管薯生产技术[J]. 马铃薯杂志, 1999,13(1): 34-38.[12] 丁运华,等. 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试管苗再生体系的建立[J]. 惠州学院学报, 2006,26(6): 76-80.[13] 田波,等. 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的原理和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14] 王炳君,等. 马铃薯茎尖脱毒与微型薯生产[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5] 林蓉,等. 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关键因子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21(7): 338-340.[16] 高永伟. 地被菊的组织培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7(6): 440-441.[17] 胡琳. 植物脱毒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18] 崔丽华.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组织培养中不定芽不定根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 2000(2): 97-99.[19] 郑维全,等. 芦荟试管苗繁殖中激素6-BA的应用[J]. 广西热作科技, 2000(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