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李昱,苏钢强,李大宁.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5): 625–628.
[2] 黄荣发. 三明地名纵横[M].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3: 49.
[3] 福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5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78–447.
[4] 吴义田,李珍. 福建省豆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J]. 福建热作科技, 2009,34(3): 17–18.
[5] 刘小芬,徐伟,黄泽豪,杨成梓. 33种畲族药用豆科植物的闽产资源分布[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21(10): 1321–1328.
[6] 邹忠梅,陈林,丁刚,张宏武. 豆科药用植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31(2): 77–82.
[7] 王四川. 安徽牯牛降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J]. 陇东学院学报, 2012,23(1): 18–21.
[8] 喻晓雁,钟卫红,陶倩.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唇形科药用资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47(6): 181–183,196.
[9] 邓贤兰,赖弥源,许斌,龙婉婉. 江西省唇形科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地理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2(6): 132–136.
[10] 唐启峰. 福建沙县药用植物资源及民间应用调查[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1] 李梦. 络石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5): 152–153.
[12] 董调亚,彭晓国,方明春,肖毓. 络石藤配方颗粒的水提取工艺对比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9,21(6): 369–373.
[13] 王兆丰,丁自勉,何江,马艺沔,杨伟俊. 薄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产品研发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22(6): 979–984.
[14] 扈芷怡,廖彭莹,周忠玉,李耀华,陈慧萍,谢天兰. 金毛狗脊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J]. 中成药, 2018,40(3): 733–736.
[15] 柯青. 道地药材筋骨草——居家常备的“无副作用抗生素”[J]. 家庭中医药, 2017,24(12): 63–66.
[16] 浦飞飞,陈凤霞,夏平.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19,17(17): 1985–1988,1996.
[17] 袁源见,王小青,陈超,曾慧婷,何小群,蔡妙婷,虞金宝.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4): 130–134.
[18] 詹少芸,曹藩荣. 白花蛇舌草茶饮料的研究与展望[J]. 广东茶业, 2019(2): 2–4.
[19] 李春湖,黄彤,黄兆祥. 白花蛇舌草人工栽培试验初报[J]. 江西农业学报, 2005(2): 79–80.
[20] 王和宇,孙长波,张晶. 水菖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21(8): 219–221.
[21] 杨詹詹,鲁道旺,唐红. 水菖蒲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6,45(24): 64–65,71.
[22] 梅瑜,周子雄,王继华. 南药岗梅的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20,40(2): 31–38.
[23] 刘延迪,赵玉涛. 七台河市菊科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调查浅析[J]. 林业勘查设计, 2019(2): 125–126.
[24] 董汝,曹扬荣.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免疫调控机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35(10): 25–33.
[25] 霍乃蕊,余知和. 微生物生物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8: 60–61.
[2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79.
[27] 安昌,倪必勇,庄怡雪,陈新艳,杨成梓. 福建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Ⅸ[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49(3): 200–202.
[28] 耿艳艳,郭爱秀,金苏英,成官哲,黄丹妮,张丽,朱耘. 藤茶的功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饮料工业, 2019,22(1): 71–74.
[29] 石依姗,肖凌,聂晶,胡敏,王文清,方建国. 中国特色民族药材藤茶的资源调查[J]. 中药材, 2020(5): 1078–1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