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2: 121–126.
[2] 伏文兵,严友进,王凯,何腾兵,罗海波,龙健. 喀斯特石漠化区治理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28(2): 27–32.
[3] 罗旭玲,王世杰,白晓永,谭秋,冉晨,陈欢,习慧鹏,陈飞,操玥,吴路华,李汇文,钟昕.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J]. 生态学报, 2021,41(2): 680–693.
[4] 任军,刘方,朱健,罗洋,李松,钟雪雯. 锰矿废渣区苔藓物种多样性及其重金属污染监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0,20(6): 2398–2407.
[5] Anna L I, Tássia T G T, Eliete D S B. Bryophytes from Caviana and Mexiana Islands, Archipelago of Marajó, Brazil[J]. Knowledge Network Node, 2020,41(20): 255–264.
[6] Kropik M, Zechmeister H, Fuxj?ger C. The Fate of Bryophyte Sporophytes—Phenology and Vectors of Buxbaumia viridis in the Kalkalpen National Park, Austria[J]. Plants, 2020,9(10): 1320.
[7] 张显强,刘天雷,从春蕾. 干旱和复水对喀斯特石生穗枝赤齿藓水分及光合生理的影响[J]. 中国岩溶, 2019,38(6): 901–909.
[8] Puglisi M, Campisi P, Privitera M. Bryophyte diversity in the gypsum outcrops of Sicily (Italy)[J]. Nova Hedwigia, 2020,111(3–4): 337–355.
[9] 蒙文萍,戴全厚,冉景丞. 苔藓植物岩溶作用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9,43(5): 396–407.
[10] 李冰,张朝晖. 喀斯特石漠结皮层藓类物种多样性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岩溶, 2009,28(1): 55–60.
[11] 丛明旸,徐跃跃,唐录艳.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熔岩台地苔藓植物多样性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29(6): 57–65.
[12] 黄万兴. 普定县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13] 石国尹. 平塘县志[M]. 方志出版社, 2020.
[14] 刘润,张朝晖,申家琛,王智慧. 岩溶洞穴苔藓群落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意义: 以贵州织金洞为例[J]. 生物多样性, 2018,26(12): 1277–1288.
[15] 刘丛强,郎赟超,李思亮,朴何春,涂成龙,刘涛泽,张伟,朱书法.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 重要性、现状与趋势[J]. 地学前缘, 2009,16(6): 1–12.
[16] 熊康宁,黎平,周忠发,安裕伦,吕涛,蓝安军.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为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7]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蓝安军.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J]. 贵州林业科技, 2006,34 (1): 5–8.
[18] 陈邦杰,万宗玲,高谦等. 中国藓类属志(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9] 陈邦杰,万宗玲,高谦等. 中国藓类属志(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20] 高谦. 中国苔藓植物志: 第九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1] 高谦. 中国苔藓植物志: 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2] 高谦. 中国苔藓植物志: 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23] 吴鹏程. 苔藓植物生物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4] 张镱锂.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 地理研究. 1998.17(4):429-434.
[25] 张金屯. 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