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梦凡, 余琦殷, 林田苗, 邢韶华, 尹俊武, 张春雷, 张可嘉, 张亮. 辽宁青龙河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比较[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6): 1458–1464.
[2] 钟理, 杨春燕, 左相兵, 李辰琼, 张锦华, 向锦.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J]. 草业与畜牧, 2010, 178(9): 6–9.
[3] Deng H B, Jiang M X, Wu J Q. Flora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plant communiti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Shennongjia Mountain[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2, 13(1): 21–24.
[4] Eiserhardt W L, Svenning J C, Baker W J, Couvreur T L P, Henrik B, Balslev H. Dispersal and niche evolution jointly shape the geographic turnover of phylogenetic clades across continent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4(3): 1164.
[5] Zhang M L, Xue J J, Zhang Q, Sanderson S C. Inferring ancestral distribution area and survival vegetation of Caragana (Fabaceae) in Neogene[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5, 24(301): 1831–1842.
[6] 张明理. 中国西北干旱区和中亚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2): 147–155.
[7] 左家哺. 植物区系的数值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0, 12(2): 179–185.
[8] 吕霖, 夏玉叶, 侯学良, 耿晓磊, 江昕怡, 江凤英, 李振基.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10): 48–53.
[9]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10] 高一丁. 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1]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13(S4): 1–139.
[12] 陆树刚. 蕨类植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362.
[13] 臧得奎.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8, 18(3): 459–465.
[14] 黄力明, 郭韵, 张硕, 熊露桥. 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 48(2): 169–175.
[15] 杜晓洁, 谢冲林, 余小玲, 邓双文, 杨新东, 陈流保, 王发国, 邢福武. 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41(11): 2329–2334.
[16] 孟蕊, 杨越文, 吕文龙. 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 36(5): 84–91.
[17]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736.
[18] 汪松, 解焱.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