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川腾, 黄峥, 李荣喜, 郭兴玉, 罗塔, 王晓玲, 崔大方. 校园园林植物地理成分分析及其园林绿化意义——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绿化为例[J]. 广东林业科技, 2011, 27(2): 72–77.
[2] 王永刚, 叶强, 王艺菡, 崔大方. 新疆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成分及分布特征[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1(4): 20–27.
[3]陈道城. 福建茫荡山小叶青冈群落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分析[J]. 南方林业科学, 2022, 50(3): 47–51.
[4] 陈云彪, 王锦, 潘曲波.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园林植物地理区系类型及外来种应用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40(6): 58–72.
[5] 姚雪莹, 宋林平, 高小琴, 刘建福, 龙瑞敏, 王奇志. 华侨大学校园种子植物调查与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2): 403–409.
[6] 邓杰明, 钟象景, 陈新贵, 胡进霞, 陶君, 张粤.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芳香植物调查[J]. 热带农业科学, 2017, 37(7): 99–106.
[7] 吴有荣, 刘一贞, 梁日高. 广东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芳香植物资源调查[J]. 防护林科技, 2019(6): 69–71.
[8] 李惠琴, 王英强. 广东山区芳香植物资源区系分析及其园林应用[J]. 热带农业科学, 2012, 32(11): 47–52.
[9] 魏丹, 何春梅, 胡柔璇, 邹伟杰. 广东树木公园芳香植物资源分析[J]. 广东林业科技, 2015, 31(4): 17–24.
[10] 蒋秋玲, 白芝兵. 广东省2000–2019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J]. 珠江水运, 2021(23): 30–32.
[11] 黄士诚, 张绍扬. 芳香植物名录汇编(二十五)[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0, 118(1): 50–51.
[12] 王羽梅. 中国芳香植物 (上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3] 武丽琼, 李土荣. 湛江市乔木绿化树种调查及综合评价[J]. 广东园林, 2010, 32(5): 49–55.
[14] 王威, 龙丹丹, 欧阳底梅. 芳香植物在深圳公园中的应用探析[J]. 广东园林, 2021, 43(1): 80–84.
[15] 罗晓莹, 李佩珊, 龙翠晓, 霍启扬, 刘凯. 韶关学院校园园林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14, 35(8): 61–68.
[16]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17]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 1–139.
[18] 袁喆, 杭夏子, 翁殊斐. 广东省木质藤本植物地理成分及园林应用潜力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4, 43(1): 79–83.
[19] 孙正芝, 孙正茂, 杨申品, 王荃, 薛秋华. 高黎贡山南段野生香薷属芳香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4): 110–117.
[20] 孙正芝, 王荃, 肖振山, 薛秋华. 福州引种10种唇形科芳香植物综合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 48(3): 274–279.
[21] 周千淞, 陈宝玲, 唐庆, 林茂, 杨开太, 龙定建, 余玉珠. 54种广西乡土保健型香花树种的特性及其园林应用[J]. 广西林业科学, 2020, 49(1): 97–104.
[22] 周伟, 宋春凤, 吴宝成, 刘启新. 中国伞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7, 36(5): 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