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兴. 广西代茶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4(1): 25-29.[2] 梁学忠,吴京民. 河北保健代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J]. 林业科技开发, 1993(1): 47-48.[3] 龚永新,金泽清. 三峡代茶资源调查[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23(1): 14-15.[4] 刘国民. 中国木犀科代茶植物的多样性与开发状况[J]. 贵州科学, 2003,21(1-2): 69-77.[5] 李翔,陈冠铭,王明强. 我国代茶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饮料工业, 2008,11(2): 4-6.[6] 张月琴. 焦作市代茶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50(16): 3325-3326, 3330.[7] 权美平,廉小平. 绞股蓝研究及应用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21): 12857-12858,12860.[8] 易诚. 显齿蛇葡萄研究进展[J]. 经济林研究, 2004,22(3): 51-56.[9] 李菁雯,陈祥龙,孟祥智. 虎杖及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1,39(3): 103-105.[10] 刘宗岸. 冬青属苦丁茶的保健功效及利用[J]. 热带农业科技, 2009,32(2): 26-28.[11] 魏开炬,王铮敏. 尤溪县杀菌植物资源调查[J]. 三明学院学报, 2010,27(2): 173-177.[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补编1-2)[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13]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1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4]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2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5]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3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6]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4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7]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5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8]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6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9] 蔡清楼,陈玲芳. 草珊瑚的应用开发及市场前景探析[J]. 海峡药学, 2010,22(10): 36-38.[20] 李玲利,杨卫. 浅谈桑树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西蚕业, 2010,47(4): 35-39.[21] 陈达林. 冬青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0,2(3): 118-119.[22] 伍彬,郑曦孜. 大叶冬青化学成分研究[J]. 药物研究, 2009,18(10): 17-18.[23] 鄢洪星,黄义林,周传涛,等. 桂花的经济价值及其繁育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 62-63.[24] 杜佳朋,张友民,王豫. 忍冬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05(4): 11-13.[25] 董玮玮,张帆,鲁润华. 忍冬属植物挥发油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18(S1): 196-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