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瑞祥,赵跃平,张猛,王茜. 山西省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3): 275-276.[2] 孙会忠,宋月芹. 河南唇形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区系分析[J].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2006,22(10): 414-416.[3] 张海涛,娜日苏,熊凤梅,宋淼,李旻辉. 22种唇形科植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26(3): 18-20.[4] 侯敏,马秀敏,丁剑冰. 唇形科植物抗炎、抗过敏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09,27(4): 98-101.[5] 梁莉,茹剑,薛倩,李滨胜. 唇形科(Labiatae)的研究进展[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 2012,28(4): 64-66,70.[6] 刘开全,邓洪平,马学萍. 国产唇形科筋骨草属(Ajuga)研究概况[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29(6): 32-35.[7] 张丽娟,杨解顺,殷建忠. 富含α-亚麻酸唇形科植物油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医学地理分册, 2010,1(2): 127-129.[8] 张秀娟,毕允晨,张洛艳,樊守金. 唇形科植物抗菌成分的研究进展[J]. 山东科学, 2008,21(2): 69-75.[9] 汪海岩,孙权,李林蔓,张春宇,翟强. 沈阳地区唇形科功能型植物资源开发及其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7): 147,149.[10] 田晔林,李俊清,王文和,石爱平,王红利. 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22(3): 41-43.[11] 李保印,周秀梅,郝峰鸽,周建,尤扬. 我国香薷属植物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0(1): 37-40, 44.[12] 曹丽敏. 鼠尾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3): 137-139,147.[13] 王勤,周至品,李爱媛. 香茶菜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3): 362-364.[14] 张娴,彭国平. 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15(2): 162-166.[15] 张忠华,殷建忠.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9(8): 48-50.[16] 迟海东,路金才. 风轮菜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6,23(2): 123-128.[17] 陈小军,张志祥,徐汉虹. 唇形科植物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 粮食储藏, 2006,35(4): 8-12.[18] 苏岫岷,刘清民,兰萍,韦平,任东. 抚顺地区唇形科香料植物资源及利用[J]. 辽宁林业科技, 2002(5): 45-46.[19] 冯时. 唇形科香草植物资源及其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19): 10024-10026.[20] 王中伟. 枕头山森林公园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J]. 防护林科技, 2012(4): 67-70.[21] 王四川. 安徽牯牛降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J]. 陇东学院学报, 2012,23(1): 18-21.[22]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4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552-630.[23] 喻樊. 荔枝草化学成分药理学及其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22): 69-70.[24] 林文群,曾碧榕,陈忠. 小鱼仙草化学成分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广西植物, 2004,24(1): 55-56.[25] 贺安娜,欧立军,颜旺. 石荠苎的研究现状综述[J]. 怀化学院学报, 2009,28(11): 29-31.[26] 葛冰,卢向阳,易克,蒋红梅. 石香薷的研究概况[J]. 中药材, 2004,27(4): 302-305.[27] 胡伟建,马西英. 长白山膳药兼用的唇形科山野菜[J]. 中国种业, 2001(3): 30-31.[28] 朱秀敏. 唇形科芳香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J]. 中国园艺文摘, 2011(3): 170-171.[29] 方元平,刘胜祥,雷耘,郑坚.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唇形科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20(6): 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