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Gregory S V, Swanson J F, Mckee W A, Cummins K W. An ecosystem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J]. Bioscience, 1991,41(8): 540-551.[2] 陈吉泉. 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 1996,7(4): 439-448.[3] Naiman R J, Décamps H. The ecology of interfaces: Riparian zone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97(28): 621-658.[4]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 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生物学杂志, 2011,30(8): 1830-1837.[5] 邓红兵,王青春,王庆礼,吴文春,邵国凡.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6): 951-954.[6] 饶良懿,崔建国.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6(4): 121-128.[7] 江明喜,蔡庆华. 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0,24(5): 458-463.[8] 沈亚强,张晓可,赵伟华,王海军. 黄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1,35(1): 51-66.[9] 黄清麟,李元红.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综述[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19(2): 189-192.[10] 任引,薛建辉.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结构与功能的特征研究进展[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35(1): 251-255.[11] 刘信中,方福生.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12] 矫恒盛,钟志宇,程林,方毅,程松林.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垂直规律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9(1): 6-10.[13] 沈泽昊,张新时. 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其空间格局的数量分析[J]. 植物分类学报, 2000,38(4): 366-380.[14] 江明喜,邓红兵,唐涛,蔡庆华. 香溪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J]. 生态学报, 2002,22(5): 629-635.[15] 上官铁梁,贾志力,许念,孔和莲. 汾河河漫滩草地植物群落的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J]. 中国草地, 2000(4): 9-15.[16] 雷平,袁荣斌,兰文军,邹思成,徐新宇. 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的植被组成与群落结构[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13): 5779-5782.[17] 张东旭,郭晋平. 文峪河上游河岸带及其毗邻高地植物群落物种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7(5): 6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