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低氮下拟南芥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突变体atdfb根发育研究
    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
    2018, 47(03): 199-20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1
    摘要 ( )   PDF(14195KB) ( )  
    利用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功能缺失突变体atdfb解析叶酸在拟南芥根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纯合T-DNA插入功能缺失突变体atdfb 在土壤培养条件下生长3周,与野生型表型无明显差异。在氮源充足的1/2MS培养基上,atdfb的主根显著短于野生型,互补植株的主根长度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说明主根缩短的表型是由AtDFB基因功能缺失造成的。在1/2MS培养基生长11 d的突变体主根长度只有野生型的23%。在低氮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几乎停滞,培养11 d的突变体主根长度只有野生型的4%;5-甲酰四氢叶酸(5-F-THF)可以恢复低氮条件下atdfb-3的表型,其主根长度、根毛长度及静止中心的细胞排列均得到恢复。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氮条件下培养少于3 d的atdfb-3补充充足的5-F-THF,3 d后能像野生型一样适应低氮环境。由此说明叶酸对拟南芥根部发育及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高效的植物DNA提取和PCR扩增体系建立
    肖帅,李鳞霞,李海鸥
    2018, 47(03): 207-21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2
    摘要 ( )   PDF(4545KB) ( )  
    报道一种高效简易的植物DNA提取和PCR扩增体系。该体系仅需一步即可提取DNA,扩增时延长PCR预变性时间便能获得较好的目的基因扩增结果。本体系具有较高的实验稳定性和较好的物种适用性,将大大提高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于分子标记辅助的植物育种实验效率,节省科研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土栽培下酸铝耦合对银杏含水率的影响
    李忠芳,唐政,于秋良,苏辉兰,陈春岚
    2018, 47(03): 211-21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3
    摘要 ( )   PDF(1217KB) ( )  
    采用双因素七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案,分析无土栽培下酸铝胁迫对银杏幼树植株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植株的含水率随pH降低而降低,随着铝处理浓度增加而下降,表明酸、铝胁迫越强,越能抑制银杏植株水分的正常吸收,导致植株缺水。对植物含水率受影响程度进行分析,pH为影响其生长第一因素,当pH低于3.5时植株干枯不能生长;pH大于5.0,铝对植株含水率无显著影响。因此,银杏植株含水率可作为受酸、铝胁迫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温保鲜的双孢蘑菇硬度与生理特性变化
    刘靖媛,王文婷,梁沁,杨辉祥,吴英详,吴少华,李永裕
    2018, 47(03): 214-2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4
    摘要 ( )   PDF(19926KB) ( )  
    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在4 ℃环境下贮藏3、6、10、14 d后生理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 ℃低温保鲜环境下双孢蘑菇的硬度下降较慢,延缓了可溶性蛋白质和POD、SOD、CAT等酶的降解,V?含量在第3天迅速下降后,一直保持稳定的水平,MDA含量在贮藏第10天才迅速上升。说明低温保鲜对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保持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延长双孢蘑菇的货架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
    张雪芹,谢志南,林建忠,赖瑞云,钟赞华,刘国全
    2018, 47(03): 218-22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5
    摘要 ( )   PDF(398KB) ( )  
    研究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鲜笋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预冷处理和贮藏温度对台湾绿竹笋的老化速度、保鲜期和失重率有显著影响。采后预冷处理抑制鲜笋的老化,降低其老化率,延长保鲜期。(5±0.5) ℃恒温箱贮藏下,鲜笋的老化率、失重率低于(30±0.5) ℃恒温箱贮藏,贮藏期则相反。贮藏3、6、9、12 d,(5±0.5) ℃恒温贮藏下的鲜笋失重率均低于1%;(30±0.5) ℃恒温贮藏下,鲜笋失重率分别为26.32%、38.10%、48.04%、55.2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濒危植物水青树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李文英,李欣,甘小洪
    2018, 47(03): 222-22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6
    摘要 ( )   PDF(3939KB) ( )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时间序列模型,分析该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草坡自然保护区的水青树的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虽然幼苗较多,但幼树死亡率高,种群处于衰退早期;(2)水青树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Ⅲ龄级出现一高峰,即幼树死亡率较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3)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水青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和末期衰退的特点,其种群处于衰退早期;(4)种群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9年水青树种群数量将下降,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更显不足,呈衰退势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珍稀濒危植物中甸刺玫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潘丽蛟,关文灵,李懿航
    2018, 47(03): 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7
    摘要 ( )   PDF(947KB) ( )  
    为了揭示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的种群特征,在香格里拉中甸刺玫分布区域设置10个样方,编制中甸刺玫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χ2值、连接系数(AC)、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对中甸刺玫种群结构进行分析;采用Cassie指标(CA)、丛生指标( I )、负二项式分布参数 (K)、聚块性指数(PAI)等聚集强度指数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种群属于衰退型,年幼树种较少,老年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种群更新慢;(2)按照Deevey的分类,中甸刺玫的存活曲线属于III型;(3)进行χ2检验,发现中甸刺玫群落中各物种间的独立性比较大;(4)中甸刺玫种群分布格局基本遵循聚集分布的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英德石灰岩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李远球,黄林生,缪绅裕,戴克元,曾阳金,陶文琴
    2018, 47(03): 235-24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8
    摘要 ( )   PDF(436KB) ( )  
    据调查,英德石灰岩地区有维管植物99科199属245种,数量优势科为大戟科、蝶形花科、兰科和凤尾蕨科等;科、属的地理分布均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有伞花木属Eurycorymbus、青檀属Pteroceltis等7个中国特有属;有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任豆Zenia insignis等15个石灰岩特有种;有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珍稀濒危植物5科13属15种;植被优势种为龙眼Dimocarpus longan、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 var. microsperm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等。基于石灰岩生境的特殊性,建议加强对其植物多样性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珠海40种景天科多肉植物的适应性评价
    陈彩霞,裴兵,翁殊斐
    2018, 47(03): 241-24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09
    摘要 ( )   PDF(450KB) ( )  
    于2015年10月起在广东珠海对40 种景天科多肉植物进行为期2年的生长观测,对其观赏性、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以期筛选适合本土生长的优良多肉植物。结果显示,综合评价等级最优(Ⅴ级)植物9种,分别为姬胧月Graptopetalum ‘Bronze’、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铭月Sedum adolphli、秋丽Graptosedum ‘Francesco Baldi’、江户紫Kalanchoe marmorata、窄叶不死鸟Kalanchoe ‘Fortyniner’、燕子掌Crassula portulacea、丸叶姬秋丽Graptopetalum mendozae、姬秋丽Graptopetalum ‘Mirinae’;综合评价等级优(Ⅳ级)植物6种,分别为子持莲华Orostachys furuser、鲁氏石莲Echeveria runyonii、初恋Echeveria huthspinke、冬美人Pachyphytum oviferum ‘Pachytoides’、青星美人Pachyphytum ‘Doctor Comelius’、千佛手Sedum super ‘Burros’。上述种类可在珠海及周边城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圳仙湖植物园荫生专类园植物多样性及其应用
    陈朋,郎校安,李凌飞
    2018, 47(03): 246-25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0
    摘要 ( )   PDF(3530KB) ( )  
    通过对深圳仙湖植物园荫生专类园的全面调查,分析园区中植被的生活类型、迁地保护及科普应用等情况。结果表明,荫生园中共有高等植物132科268属520种,其中乔木占20.0%,灌木占11.7%,草本占60.2%,藤本占8.1%;迁地保护原生植物387种,占园区植物总种数的74.4%;科普应用以展示牌和植物铭牌的形式向公众传递植物科学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SO-LSSVR模型的土壤肥力评价
    赵金平,李海鸥
    2018, 47(03): 251-25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1
    摘要 ( )   PDF(3187KB) ( )  
    通过引入粒子群算法(PSO)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R),提出基于PSO-LSSVR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选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酸碱度、容重、黏粒、水稳性团聚体和分散率等10种评价指标,以吉林省黑地为例,建立土壤肥力评价模型。同时与物元可拓法、普通SVM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3种方法的多数样本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对于样本2、样本13,PSO-LSSVR模型分别定为Ⅳ级、Ⅲ级,符合实际情况;表明PSO-LSSVR是一种适用且能准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近三年(2015~2017年)新增维管束植物种类
    王海阁,郑丽香,黄泽豪
    2018, 47(03): 256-26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2
    摘要 ( )   PDF(2831KB) ( )  
    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分析2015~2017年间文献报道的福建省境内新发现的维管束植物,包括新种11种(隶属5科)和新记录种80种(隶属35科)。至此,福建维管束植物达252科1643属5064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卉石斛,福建石斛属(兰科)一新变种
    杨旺利
    2018, 47(03): 261-26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3
    摘要 ( )   PDF(6280KB) ( )  
    记载了在福建省发现的兰科石斛属植物一新变种——文卉石斛Dendrobium luoi var. wenhuii W. L. Yang,并描述其与原变种罗氏石斛D. luoi L. J. Chen et W. H. Rao和近缘种D. zhenghuoense S. P. Chen, L. Ma & M. H. Li的形态特征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陆水生植物新逸生种——红菊花草
    胡喻华
    2018, 47(03): 264-26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4
    摘要 ( )   PDF(1494KB) ( )  
    报道了中国大陆水盾草科(莼菜科)水盾草属的新归化水生植物——红菊花草Cabomba furcata Schult. & Schult. f.,凭证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种子植物3种新记录
    彭焱松,詹选怀,周赛霞,张丽,阮仕兴,梁同军,桂忠明
    2018, 47(03): 266-26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5
    摘要 ( )   PDF(2647KB) ( )  
    报道江西省种子植物3个新记录种(变种),即大别五针松Pinus fenzeliana Hand.-Mazz. var. dabeshanensis (C. Y. Cheng et Y. W. Law) L. K. Fu et Nan Li、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 L. Chen和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 Z. Wei et Y. B. Chang。它们均发现于幕阜山脉中段江西省修水县和武宁县境内。文中简述各新记录种的区系地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兰科植物2种新记录
    张晓俊,郑丽香,范世明,黄泽豪
    2018, 47(03): 269-27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6
    摘要 ( )   PDF(53206KB) ( )  
    在福建省武夷山药用植物资源普查中,发现2种兰科植物,经鉴定为七角叶芋兰Nervilia mackinnonii (Duthie) Schltr.和柄叶羊耳蒜Liparis petiolata (D. Don) P. F. Hunt et Summerh.,皆为福建省新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室(FJT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组培与栽培
    橙黄玉凤花种子萌发培养及小苗组培快繁研究
    郑洲翔,刘德浩,陈智涛,廖建良
    2018, 47(03): 273-27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7
    摘要 ( )   PDF(3384KB) ( )  
    对橙黄玉凤花Habenaria rhodocheila种子进行无菌萌发培养以获得大量原球茎,并对原球茎组培,建立其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橙黄玉凤花种子以0.1%升汞消毒15 min为最佳处理。种子萌发培养基中,添加0.2%活性碳(AC)有利于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AC 0.2%,原球茎增殖分化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ZT 3.0 mg·L-1+AC 0.2%;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1+6-BA 2.0 mg·L-1+AC 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杨洋,周文超
    2018, 47(03): 277-2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8
    摘要 ( )   PDF(702KB) ( )  
    以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侧芽为外植体,以N6、B5、CC、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无机大量元素、无机微量元素、有机物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以及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结果显示,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B5无机大量元素+ CC无机微量元素+MS有机物+蔗糖30 g·L-1 +琼脂7 g·L-1 +活性炭0.5 g·L-1(pH 5.8~6.0),诱导丛生芽增殖的适宜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6-BA 4.0 mg·L-1 + NAA 0.2 mg·L-1,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为NAA 1.0 mg·L-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栽培措施下火炬松穗条产量的变化
    冉洁,赵杨,肖枫
    2018, 47(03): 281-28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19
    摘要 ( )   PDF(446KB) ( )  
    以1年生火炬松Pinus taeda实生苗为材料,进行3因素(截干高度、施肥配方、种植密度)3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措施对穗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促进穗条产量增加的优化组合为截干高度15 cm,施用农家肥,种植行间距50 cm×80 cm;夏季优化组合为施用农家肥+复合肥,截干高度15 cm,种植行间距为50 cm×80 cm;秋季优化组合为施用农家肥+复合肥,种植行间距50 cm×80 cm,截干高度为12 cm;冬季优化组合为施用农家肥,截干高度15 cm,种植行间距40 cm×50 cm;提高单株穗条年产量的优化组合为施用农家肥+复合肥,截干高度15 cm,种植行间距40 cm×50 cm。因此,在火炬松生长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栽培措施有助于提高穗条产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补光对大棚火龙果冬季促花的影响
    赖瑞云,张雪芹,林建忠,钟赞华,谢志南,邱晓晖
    2018, 47(03): 286-28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20
    摘要 ( )   PDF(356KB) ( )  
    为探讨夜间补充光照对大棚火龙果冬季植株促花的效应,以2年生‘短芯’红肉(心)火龙果植株为试材,每天夜间补光6 h,以不补光为对照,观测火龙果枝条抽蕾状况。结果显示,在平均光强500 lx、每天补充光照6 h、连续补光45 d条件下,第一批次植株抽生花蕾率达83.3%,老枝(枝龄≥12个月)抽生花蕾率为15.2%,青枝(枝龄<12个月)抽生花蕾率为28.0%,抽生花蕾枝条占植株总枝条数的21.4%;枝条花蕾数占枝条上芽点数的比率,老枝为2.7%、青枝为2.9%。而对照植株没有抽生花蕾,抽蕾率为0。表明夜间补充光照可有效地促进大棚火龙果冬季植株抽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香檬在厦门地区的引种初报
    赖瑞云,黄珺梅,林建忠,郑晓倩
    2018, 47(03): 289-29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21
    摘要 ( )   PDF(409KB) ( )  
    对台湾香檬Citrus depressa植物学特性、生长性状、果实性状与营养成分、生态习性等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与观测。结果表明,台湾香檬在厦门地区的适应性较好,植株生长快,一年梢可抽4~5次,且多批次开花结果,产量可达5460 kg·hm-2,果实川陈皮素、橘皮素等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藜麦营养学、生态学及种质资源学研究进展
    黄青云,徐夙侠,黄一锦,林春松,陈淳,何恩铭,许文宝
    2018, 47(03): 292-29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22
    摘要 ( )   PDF(19287KB) ( )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2n=4x=36)属于石竹目藜属,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在该地区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因其营养的全面性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开始了从印第安主粮到一种战略资源的蜕变之路。本文综述近年来藜麦的营养学、生态学和种质资源学研究进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藜麦的应用前景以及供求现状提出对策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蓝盆花研究进展
    孙媛媛,焦丹,董聪聪,林昱宏,苏俊霞
    2018, 47(03): 299-30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8.03.023
    摘要 ( )   PDF(5072KB) ( )  
    蓝盆花Scabiosa comosa作为重要的野生花卉和传统的蒙药材,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关于其他研究的报道较少。文中从生物学特性、药理学、生理学、繁殖技术、胚胎学及细胞学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