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 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5—227. <br>[2] 王常青,严成其,王勇,蓝杰,孙兵法,钱凯先. 台湾金线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抑瘤活性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29(2): 93—96.<br>[3] 杨秀伟,韩美华,靳彦平. 金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药材, 2007,30(7): 797, 800.<br>[4] 王振登,杨春波. 金线莲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分析测定[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3,3(2): 100.<br>[5] 赖应辉,吴锦忠. 金线莲中无机元素及糖类的分析[J]. 中药材, 1997,20(2): 84.<br>[6] 邓思珊,林绥,郑晓萍. HPLC测定金线莲口服液中牛磺酸含量[J]. 海峡药学, 2000,12(4): 29—30.<br>[7] 李介元. 台湾金线莲[J]. 台湾农业探索, 2001(2): 42.<br>[8] 黄瑞平,黄颖桢,陈菁瑛,赵云青.不同月龄金线莲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比较[J]. 热带生物学报, 2012,3(2): 174—176.<br>[9] 蒋元斌,李健,马玉芳,黄一帆. 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不同采收期多糖的变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4,43(2): 124 —127.<br>[10] 陈裕德. 不同采收期台湾金线莲经济效益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 2007(1): 216 —218.<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