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德发,刘国全,黄国鸿,郑亚宗. 果菜两用型台湾绿竹笋品种及其绿色食品配套栽培技术引进创新研究[J]. 中国瓜菜, 2014,27(3): 62—63.
[2] 郑蓉,郑维鹏,方伟,黄耀华,张闪闪. 绿竹笋形态性状与营养成分的产地差异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27(6): 845—850.
[3] 郭顺财,孙传芝. 台湾绿竹笋绿色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4(5): 50—52.
[4] 陈志松. 绿竹笋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0(6): 48—49.
[5] 潘斌. 绿竹笋安全无害保鲜剂及气调贮藏技术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03(8): 37—39.
[6] 刘发忠,姚俊森,张伟光,黄毅斌,林永生,陆蕉. 营养液浸泡绿竹笋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 2008(6): 56—59.
[7] 陈盈,王月英,夏海涛,金川. 绿竹笋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22): 13553—13555.
[8] 陈明木,陈绍军,庞杰,李志杰,蔡莹娟. 涂膜对绿竹笋纤维化及保鲜效果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22(3): 222—225.
[9] 谌馥佳,燕照玲,李恩中. 现代果蔬保鲜技术及植物源果蔬保鲜剂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45(12): 7—12.
[10] 罗云波,生吉萍. 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贮藏篇(第2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