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荣建,欧静,王丽娟,龙海燕,熊贤荣,熊丹. 桃叶杜鹃菌根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3(6): 635–639.
[2] 毕银丽. 丛枝菌根真菌在煤矿区沉陷地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进展[J]. 菌物学报, 2017,36(7): 800–806.
[3] 孙秋玲,张春英,戴思兰. 氮源对杜鹃花菌根真菌氮吸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8(1): 175–178.
[4] Bending G D, Read D J. Nitrogen mobilization from protein polyphenol complex by ericoid and ectomycorrhizal fungi[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 1996,28: 1603–1612.
[5] 陈荣建,熊丹,欧静,龙海燕,熊贤荣,何跃军,李朝婵. 持续干旱下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对桃叶杜鹃内源激素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0(3): 26–33.
[6] 谌端玉. 干旱胁迫下接种ERM真菌对桃叶杜鹃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D]. 贵阳: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7] 陈猛,苏栋山,朱红惠,陈杰忠,姚青. 菌根真菌提高蓝莓抗逆性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8,47(1): 88–93.
[8] 王丽娟. 桃叶杜鹃菌根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D]. 贵阳: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9] 罗倩. ERM真菌对羊踯躅引种繁殖及耐热性的影响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10] 熊丹,欧静,李林盼. 黔中地区马尾松林下杜鹃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分析[J]. 生态学报, 2020(4): 1–12.
[11] 熊丹,欧静,李林盼,杨舒婷,何跃军,李朝婵. 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群落杜鹃根围真菌多样性[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1(7): 27–35.
[12] 盛萍萍,刘润进,李敏. 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J]. 菌物学报, 2011,30(4): 519–525.
[13]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4–35.
[14] 罗汉东,雷先高,朱丛飞,罗玉娇,郭晓敏,牛德奎,胡冬南. 不同施钾水平对油茶树体生长和林地养分含量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6,34(2): 1–6.
[15] 贾磊,铁英,周梅,向昌林,李光新. 菌根生物制剂对樟子松苗木生长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9(4): 29–33.
[16] 欧静,刘仁阳,陈训. 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11): 28–33.
[17] 贾锐,杨秀丽,闫伟. 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2(3): 63–66.
[18] 张春英. 杜鹃花菌根研究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19] Read D J.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ricoid mycorrhizal root[J]. Annals of Botany, 1996,77: 365–374.
[20] 李新川,盛建东,李桂真,刘文惠. 谢家沟不同类型草地AM真菌侵染状况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33(2): 87–92.
[21] 岳英男,杨春雪. 松嫩盐碱草地土壤理化特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相关性[J]. 草业科学, 2014,31(8): 1437–1444.
[22] 耿玉英. 中国杜鹃花解读[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3] 汪德水. 旱地农田肥水关系与调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28–34.
[24] 毕银丽,孙江涛, Ypyszhan Z, 解文武,于淼. 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菌根玉米营养状况及光谱特征分析[J]. 煤炭学报, 2016,41(5): 173–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