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盛业, 黄应钦. 世界珍稀观赏植物——金花茶[J]. 植物杂志, 1989(4): 8–12, 50.
[2] 黄连冬, 梁盛业, 叶创兴. 四季花金花茶——金花茶一新种[J]. 广东园林, 2014, 36(1): 69–70.
[3] 颜幕勤, 陈平, 王以红. 广西七种金花茶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J]. 实验生物学报, 1988(1): 3–11.
[4] 陈秋虹, 黄艳, 周洁洁, 覃祖前, 刘布鸣, 柴玲, 莫建光. 长柱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 中草药, 2017, 48(23): 4845–4850.
[5] 高继银, 刘信凯, 黄连冬, 黄万坚, 谌光晖. 四季开花的茶花又一重大发现——金花茶家族中的佼佼者‘崇左金花茶’[J]. 中国花卉盆景, 2010(1): 2–4.
[6] 韦素娟. 淡黄金花茶谱系地理学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7] 陈雪梅, 林玮, 玄祖迎, 薛克娜. 9种金花茶栽植初期生长表现比较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9, 191(8): 1–3.
[8] 胡兴华, 李洁维, 蒋桥生, 赵瑞峰. 金花茶叶片性状对不同光环境梯度的响应[J]. 广西植物, 2010, 30(3): 315, 355–361.
[9] 王坤, 李宝财, 李纪元. 不同栽培模式下金花茶的光合特性及品质分析[J]. 广西林业科学, 2021, 50(2): 125–131.
[10] 韦霄, 郭辰, 李吉涛, 吴儒华. 金花茶的濒危机制及保育对策[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6, 32(1): 1–5.
[11] 柴胜丰, 韦霄, 史艳财, 王满莲, 邹蓉, 唐辉. 强光胁迫对濒危植物金花茶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12, 32(2): 159–164.
[12] 柴胜丰, 庄雪影, 韦霄, 王满莲, 唐建明, 陈宗游. 光照强度对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3): 547–554.
[13] 曾祥艳, 王坤, 韦晓娟, 李宝财, 廖健明, 伍思宇, 李开祥. 不同光强对金花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 2021, 50(2): 132–137.
[14] 童平, 杨世民, 马均, 吴合洲, 傅泰露, 李敏, 王明田. 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3): 505–511.
[15] 林宇岚, 李正昀, 张林平. 有机磷和AM真菌对油茶生长、根系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21, 39(1): 121–128, 210.
[16] 李瑞, 文涛, 唐艳萍, 孙歆, 夏超. 遮阴对大豆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4, 23(6): 198–206.
[17]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3.
[18] 曲春香, 沈颂东, 王雪峰, 崔永华, 宋卫平. 用考马斯亮蓝测定植物粗提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 82–85.
[19] 刘海英, 王华华, 崔长海, 王曼, 郭净净, 文昭普, 李安琪.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蒽酮法)实验的改进[J]. 实验室科学, 2013, 16(2): 19–20.
[20]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2版)[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81–84.
[21] 李先民, 刘新亮, 李春牛, 卢家仕, 周锦业, 黄昌艳, 卜朝阳. 不同光照条件下杜鹃红山茶幼苗的生长效应及抗氧化生理响应[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4): 688–692.
[22] 何小燕. 弱光胁迫对油茶幼林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3] 刘慧民, 马艳丽, 王柏臣, 杨涛, 车艳双, 邢艳秋, 车代弟. 两种绣线菊耐弱光能力的光合适应性[J]. 生态学报, 2012, 32(23): 7519–7531.
[24] 黄丽英, 盘李军, 黄永芳, 薛克娜, 苏木荣, 林玮, 叶小萍, 冼杆标. 不同光强对越南抱茎茶光合及荧光特性日变化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 48(3): 237–242.
[25] 粟春青, 蒋霞, 亢亚超, 赵苹羽, 王凌晖, 滕维超. 金花茶幼苗对铅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 39(5): 467–474.
[26] 闫小莉, 王德炉. 遮荫对苦丁茶树叶片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3): 3538–3547.
[27] 周佳, 宋丽莉. 遮荫对彩叶植物矾根夏季适应性表型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2): 118–124.
[28] Chai S, Tang J, Mallik A, Shi Y C, Zou J T. Eco-physiological basis of shade adaptation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a rare and endangered forest understory plant of southeast asia[J]. BMC Ecology, 2018, 18(1): 5.
[29] 黄则月, 曾庆尖, 赵毅辉, 贲园, 杨梅. 细叶云南松幼苗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理响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6): 108–112.
[30] 桂克印. 不同光照处理对绿萝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1] 郭峰. 不同光照条件对超高产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2] 秦晓东. 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苗期泡桐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33] 田肖箫, 韦小丽, 安常蓉, 叶嘉俊, 王明丹. 闽楠幼苗对光照的生态适应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5): 3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