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煜, 彭珺, 马莉, 李英姬. 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 高教学刊, 2021(2): 193–196.
[2] 扶丹丹. 加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9): 185–188.
[3] 秦善鹏.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模式探讨[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5(3): 49–51.
[4] 宋禹辉, 鞠园华, 杨超, 郑诚乐. 校园园艺疗法——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方向[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 33(12): 213–216.
[5] 徐达, 邓翠芸. 基于园艺疗法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22): 60–61, 64.
[6] 李树华.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 中国园林, 2000(3): 15–17.
[7] 李树华. 园艺疗法概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3.
[8] 张高超, 孙睦泓, 吴亚妮. 具有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功效的微型芳香康复花园设计建造及功效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 32(6): 94–99.
[9] 诸顺红, 陆志德, 万恒静, 叶尘宇. 园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代谢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6): 447–453.
[10] 吴进纯, 肖明朝, 赵庆华, 魏莎, 罗庆华, 肖玲. 园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 18(1): 48–51.
[11] 冷敏敏, 张萍, 胡明月, 周海燕. 园艺疗法在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9): 102–106.
[12] 李雪飞, 黄秋韵, 李树华, 陈春玲. 园艺植物栽培活动对失智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0(6): 867–880.
[13] 尹凌馨, 郭剑英, 乐凯.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 49(1): 76–82.
[14] 邱传经, 卢佳美, 赵璟, 王帆, 石林谣, 李晓纹, 阎升光. 园艺疗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6): 884–887.
[15] 蔡小东, 李松丽. 论园艺疗法在农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 12(27): 75–77.
[16] 王怡轩, 王丽娴, 张路, 吴钰, 李东泽. 园艺疗法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 现代园艺, 2022, 45(17): 187–189.
[17] 杨利利, 丁闽江. 园艺疗法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实践[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7(6): 85–87.
[18] 齐浛妤, 张培, 张丽芳, 王倩. 园艺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J]. 现代园艺, 2019(3): 164–165.
[19] 冼丽铧, 翁殊斐, 陈红跃, 吴楠烨, 刘天颐. 基于园艺疗法理念的农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3): 84–87.
[20] 唐必成, 邱雯, 黄淑燕. 园艺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武夷学院学报, 2023, 42(1): 72–76.
[21] 罗宏宇. 园艺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8): 2903–2910.
[22] 祝蓓里. 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1): 35–37.
[23]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崔俊南, 刘杰. 简明心境量表(POMS)在中国的试用报告[J]. 心理学报, 2000(1): 110-114.
[24] 李树华, 黄秋韵. 基于老人身心健康指标定量测量的园艺活动干预功效研究综述[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0(6): 852–866.
[25] Relf P D, Lohr V I. Human issues in horticulture [J]. Hort Science, 2003, 38(5): 984–993.
[26] Detweiler M B, Sharma T, Detweiler J G, MurphyP F, Lane S, Carman J, Chudhary A S, Halling M H, Kim K Y. What is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use of therapeutic gardens for the elderly? [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2, 9(2): 10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