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瑛,刘英慧,王成福,等. 砂仁传粉蜜蜂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1986,7(1): 131-138.[2] 王迎春,林励,魏刚. 阳春砂果实、种子团及果皮挥发油成分分析[J]. 中药材, 2000,23(8): 462-463.[3] 丁平,杜景峰,魏刚,等. 砂仁与长序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1,36(4): 235-237.[4] 孙兰,余竞光,周立东,等. 中药砂仁中的黄酮苷化合物[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1): 36-38.[5] 吴晓松,肖飞,张志东,等. 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中药材, 2005,28(6): 505-507.[6] 王红武,张明发,沈雅琴,等. 砂仁对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4(5): 284-285.[7]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第三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8] 郭本森,陈耀武,汪婉芳. 绿壳砂仁和阳春砂仁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80,2(4): 459-467.[9] 何振兴. 砂仁高产环境的调查[J].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7): 405-406.[10] 王江民. 砂仁栽培管理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04(10): 9-11.[11] 冯志立,甘建民,郑征,等. 西双版纳阳春砂仁栽培的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29(1): 137-143.[12] 胡适宜.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3] 于志忱,韩德聪. 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花粉粒发育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4): 78-85.[14] 韩德聪. 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精子的形成和发育[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4): 69-74.[15] 钱南芬,张振钰. 砂仁雌配子体发育与受精过程的观察[J]. 植物学报, 1984, 26(4): 365–371.[16] 韩德聪. 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胚珠的形态结构及其某些发育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3): 77-81.[17] 于志忱,韩德聪,黄庆昌. 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大孢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胚囊发育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1979(3): 75-81.[1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19] 林文荣,洪俊溪,梁金联. 砂仁开花结实率的研究初报[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9(S1): 85-87.[20] 张文庆,杨沛,陈东,等. 春砂仁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和筑巢行为[J]. 昆虫知识, 2006,43(5): 678-680.[21] 林坤瑞,程素华. 长泰砂仁果实发育和精油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1985(1): 19-26. [22] 吴七根,廖景平. 砂仁种子的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5,3(2): 52-59.[23] 黄桂玲. 药用砂仁的解剖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1988(1): 98-106. [24] 冯志立,冯玉龙,曹坤芳. 光强对砂仁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及热耗散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26(1): 77-82.[25] 梁红柱,窦德泉,冯玉龙. 调控源库关系对砂仁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果实产量的影响[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4(6): 632-636.[26] 张丹雁,刘军民,徐鸿华. 阳春砂的病虫害调查与防治[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5,19(4): 15-17.[27] Feng Y L, Li X.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and irradiance on growth, biomass alloca- tion, morphology and photosynthesis in Amomum villosum[J]. Agroforestry Systems, 2007,71(2): 89-98.[28] Li Q J, Xu Z F, Kress W J, et al. Flexible style that encourages outcrossing[J]. Nature, 2001,410: 432. [29] 王英强. 姜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D]. 广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论文,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