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玉壶,曾庆文,周仁章,等. 中国木兰[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 傅立国,金鉴明.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404-455.[3] 汪晓峰,景新明,林坚,等. 超干贮藏榆树种子萌发过程中ATP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J]. 植物生理学报, 2001,27(5): 413-418.[4] 梁宁,石雷,杨杨. 8种木兰科植物种子的发芽、成苗试验[J]. 西部林业科学, 2006,35(3): 72-75.[5] 徐亮,包维楷,何永华. 种子贮藏物质变化及其贮藏生理[J]. 种子, 2003(5): 60-63.[6] 程必强,马信祥,陈耀武. 十种热带珍贵经济植物种子的发芽力[J]. 热带植物研究, 1992(31): 10-16.[7] 刘玉壶,周仁章,曾庆文. 木兰科植物及其珍稀濒危种类的迁地保护[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7,5(2): 1-12.[8] 汪松,解炎.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一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8.[9] Cicuzza D, Newton A, Oldfield S. The Red List of Magnoliaceae[M]. Cambridge, UK: The Lavenham Press, 2007: 31.[10] 陈红锋,张荣京,周劲松,等. 濒危植物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分布现状与保护策略[J]. 植物科学学报, 2011,29(4): 452-458.[11] 王献溥,蒋高明. 中国木兰科植物受威胁的状况及其保护措施[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10(4): 43-47.[12] 田昆,张国学,程小放,等. 木兰科濒危植物华盖木的生境脆弱性[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25(5): 551-556.[13] 李晓东,黄宏文,李作洲,等.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的分布及保护策略[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22(5): 421-427.[14] 杨成华,孔志红. 9种木兰科种子的场圃发芽率试验[J]. 贵州林业科技, 2003,31(3): 19-21.[15] 曹基武,刘春林,祁承经,等. 18个木兰科树种播种育苗技术初步研究[J]. 林业科技, 2008,33(5): 16-19.[16]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主编, 中国木本植物种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42-169.[17] 赖家业,刘敬宝,潘春柳,等. 不同处理对单性木兰种子萌发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08(2): 195-197.[18] 陆秀君,王妮妮,李天来,等. 不同浸种和催芽处理对天女木兰种子的催芽效果[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5): 135-140.[19] 杜风国,王欢,杨德冒,等. 天女木兰种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269-272.[20] 陈发菊,梁宏伟,王旭,等.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7(5): 492-499.[21] 陆秀君,李天来,倪伟东. 天女木兰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5): 703-706.[22] 李彭,陆秀君,姚飞,等. 天女木兰种子休眠原因的初步探讨[J]. 种子, 2006,25(2): 36-39.[23] 袁冬明,张玲菊,李修鹏,等. 我国木兰科植物保护与栽培研究现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3(6): 8-10.[24] 周佑勋. 乐昌含笑种子休眠和萌发生理的初步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0(2): 165-170.[25] 付晓云,于光艳,周广柱. 日本厚朴种子休眠原因初探[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1): 1-3,9.[26] 于光艳,周广柱. 日本厚朴种子催芽及穴盘育苗技术的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6(6): 54-56.[27] 郑艳玲,孙卫邦,赵兴峰. 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种子休眠与萌发[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1): 100-102.[28] 马小英,焦根林. 木兰科植物种子繁殖研究概况[J]. 种子, 2009,28(10): 54-57.[29] 赖家业,黄开响,潘春柳,等. 单性木兰种子贮藏及发芽试验[J]. 广西林业科学, 2007(1): 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