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牟凤娟,戴兴芬,李双智,徐琼华. 油杉属植物研究动态[J]. 西部林业科学, 2012,12(6): 92—99.
[2] 朱积余,韦增健,丘小军. 油杉属树种人工造林的试验研究[J]. 林业科学, 1993(1): 67—71.
[3] 张纪卯.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试验[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19: 73—76.
[4] 蔡卫兵,缪美琴. 油杉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21(1): 22—26.
[5] 李国平,黄群策,秦广雍. 油杉花粉发育进程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28(6): 151—154.
[6] 李国平,黄群策. 油杉花粉个体发育与传粉过程[J]. 林业科学, 2006,42(5): 42—48.
[7] 邹秀红,郭志坚,刘建斌,吴丽清,郭连城. 福建永春油杉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5,19(6): 27—29.
[8] 佟金权. 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8,37(4): 69—73.
[9] 洪伟,唐佳栋,吴承祯,范海兰,李键,陈灿. 泰宁雷公藤根系分布规律[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7,27(2): 97—100.
[10] Monsi M. 植物林分的数学模型. 植物生态学译丛[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123—144.
[11] 聂道平. 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的比较[C]//周晓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 12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