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国勤, 赵其国.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J]. 生态学报, 2014, 34(18): 5142–5152.
[2] 莫雅芳, 王家妍, 陈亮, 魏国余, 杨梅. 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5): 1185–1192.
[3] 温远光, 周晓果, 朱宏光, 刘世荣,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桉树生态营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 广西科学, 2019, 26(2): 159–175.
[4] 彭杏冰, 胡刚, 任世奇, 胡聪, 徐超昊, 黄侩侩, 庞庆玲, 张忠华. 广西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科学学报, 2022, 40(6): 771–781.
[5] 张沛健, 徐建民, 卢万鸿, 潘松海, 陈马兴, 李孔生, 尚秀华.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 41(9): 96–105.
[6] 温远光, 周晓果, 朱宏光. 桉树生态营林理论、技术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7]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8] 黄琴, 邓洪平, 王茜, 宗秀虹, 杨小艳, 王国行.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 35(10): 2103–2110.
[9] Xu B, Li Z M, Sun H. Plant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haracters of the alpine subnival belt flora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SW China [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4, 52(3): 271–279.
[10] Zhu H.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ffinities in Lao PDR, with a reference to the biogeography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J]. PLoS One, 2017, 12(6): e0179966.
[11] Wang L, Liao W B, Chen C Q, Fan Q. The seed plant flora of the Mount Jinggangshan region, Southeastern China [J]. PLoS One, 2013, 8(9): e75834.
[12] 莫楚欣, 李林, 和太平. 南宁市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44(2): 302–309.
[13] 赵晓勤, 龚圆辉. 广东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 热带林业, 2022, 50(2): 4–7.
[14] 陈琳, 杨小波, 李东海, 田璐嘉, 张培春, 李龙, 梁彩群, 李晨笛. 海南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区域植物区系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 2023, 43(2): 266–276.
[15] 王俊伟, 明升平, 杨坤, 何敏, 拉琼. 藏南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格局分析[J]. 广西植物, 2022, 42(3): 384–393.
[16] 潘小梅, 李明金, 杨章旗, 马姜明, 零天旺, 颜培栋. 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4): 136–143.
[17] 刘士玲, 杨保国, 贾宏炎, 庞圣江, 张培, 黄柏华.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藤本植物区系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48(5): 861–865.
[18] Zhao J, Wan S Z, Fu S L, Wang X L, Wang M, Liang C F, Chen Y Q, Zhu X L. Effects of understory removal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10: 80–86.
[19] 任世奇, 陈健波. 桉树林下植物识别图鉴[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20] 陈秋海, 温远光,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黄旭光, 汤里, 许峻模, 黄勇杰, 邓少虹.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23, 30(3): 504–512.
[21] 段文军, 李达, 李冲. 5种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5): 857–864.
[22] 庞圣江, 张培, 贾宏炎, 杨保国, 陈健波, 郭东强. 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9): 44–52.
[23] 温远光, 严宇航, 陶彦良, 蔡道雄, 周晓果, 朱宏光, 贾宏炎, 明安刚, 赵明威, 陆艳仙, 严理, 李武志. 不同林地清理和培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18, 25(2): 117–127.
[24]李朝婷, 周晓果, 温远光, 朱宏光, 覃志伟, 李晓琼, 尤业明, 黄雪蔓. 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19, 26(2): 176–187.
[25] 温远光, 杨柳, 朱宏光, 蔡道雄, 尤业明, 贾宏炎, 周晓果, 严理. 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15, 22(6): 578–585.
[26] 吴征镒, 孙航,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7] 臧得奎.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8(3): 148–154.
[28] 陆树刚.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M]// 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第6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9] 李德铢, 陈之端, 王红, 路安民.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30] 刘可丹, 罗欢, 唐博航, 和太平. 横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及与附近地区的比较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28(6): 615–623.
[31] 努尔买买提, 张相锋, 张维.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7): 1838–1846.
[32] 覃海宁, 刘演. 广西植物名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33] 周晓果, 左晓庆, 温远光, 王磊, 朱宏光, 梁宏温, 邵文哲, 陈秋海, 张彧娜. 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1, 41(17): 6749–6763.
[34] 高悦, 苏福聪, 梁燕芳, 李书玲, 朱原立, 许宇星, 唐健, 曹继钊, 吴立潮. 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养分的输入输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 41(8): 56–67.
[35] 杨尚东, 吴俊, 谭宏伟, 刘永贤, 熊柳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J]. 生态学报, 2013, 33(24): 7788–7797.
[36] 王敏, 周润惠, 余飞燕, 董洪君, 陈聪琳, 喻静, 郝建锋.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J]. 植物研究, 2021, 41(4): 496–505.
[37] 包萨如拉, 赵利清, 朴顺姬, 张璞进. 西鄂尔多斯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12, 32(2): 428–436.
[38] 朱育锋, 肖智华, 彭晚霞, 杜虎, 宋敏, 刘永贤. 广西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 38(12): 38–44.
[39] 韦毅刚. 广西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J]. 云南植物研究, 2008(3): 295–307.
[40] 龚圆辉, 李铨年, 黄久香, 赵晓勤, 陈晓熹. 广东河源大桂山野生维管植物区系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2, 51(5): 380–388.
[41] 张光富. 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2] 陈灵芝, 孙航, 郭柯.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43] 和太平.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7): 75–84, 89.
[44] Zhu H, Ma Y X, Yan L C, Hu H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climate in the generic-level patterns of Chinese seed plants [J].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2007, 45(2): 134–166.
[45] 黄绍良. 广西桉树种植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对策分析[J]. 乡村科技, 2017(30): 49–50.
[46] 武吉华, 张绅. 植物地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7] 张宏达. 植物的特有现象与生物多样性[J]. 生态科学, 1997(2): 11–19.
[48] 谭治刚, 阎平, 张丽君, 黄刚, 杜珍珠. 新疆西昆仑山禾本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J]. 草业科学, 2017, 34(8): 1611– 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