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志春,刘青华,胡根长,刘荣松,陈杏来,冯建国. 3种珍贵用材树种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方案优选[J]. 林业科学, 2011,47(10): 172—178.[2] 赵颖,何云芳,周志春,冯建国,金国庆,王帮顺. 浙闽五个红豆树自然保留种群的遗传多样[J]. 生态学杂志, 2008,27(8): 1279—1283.[3] 周善森,刘伟,袁位高,吴孝元. 不同立地条件下红豆树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 2012,32(1): 34—38.[4] 陈益泰.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阔叶树[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 汪传佳,方腾. 珍稀濒危树种繁育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6] 郑天汉,汤文彪,陈清根,蔡勇. 红豆树开花结实规律及种子发芽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 2006,20(6): 38—40. [7] 郑天汉. 红豆树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8] 郑万钧,洪涛,朱政德. 中国树木志(第2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06—113.[9] 王雅飞,杨敏. 机械破皮浸种对红豆树种子萌芽率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 2011,32(6): 97—98.[10] 叶邦志. 红豆树的育苗造林技术[J]. 湖北林业科技, 2014,43(5): 87—88.[11] 汪敏芝. 野生红豆树资源分布及播种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5): 67.[12] 张群芳,彭培好,王娟,刘贤安. 不同干扰条件下红豆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J]. 植物研究, 2015,35(5): 735—740.[13] 谢慕华. 红豆树天然古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5,142(7): 33—35.[14] 郑天汉.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J]. 武夷学院学报, 2014,33(5): 14—16.[15] 骆文坚,金国庆,何贵平,冯建国,张东北,周志春. 红豆树等6种珍贵用材树种的生长特性和材性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23(6): 809—814.[16] 郑天汉,李健英,黄兴发.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Ⅱ)[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23(1): 68—71.[17] 张蕊,王秀花,陈柳英,冯建国,周志春. 不同红豆树人工林生长和心材特性的差异[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29(3): 412—419.[18] 郑天汉.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Ⅰ)[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22(6): 40—43.[19] 郑天汉,兰思仁. 红豆树天然林优树选择[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2(4): 366—370.[20] 郑天汉. 红豆树苗木的质量性状分析及其主因子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35(1): 63—66.[21] 郑绍全. 红豆树闽楠人工林树高曲线方程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010(1): 12—15.[22] Zhang R, Zhou Z C, Du K J. Genetic diversity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endangered Ormosia hosiei, endemic to China[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2,40: 13—18.[23] 曾瑞金. 红豆树优良单株子代苗期生长差异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21(5): 38—40.[24] 刘鑫,王政昆,肖治术. 小泡巨鼠和社鼠对珍稀濒危植物红豆树种子的捕食和扩散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11,19(1): 93—96.[25] 彭来全. 红豆树萌芽及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21(6): 97—99.[26] 王运昌,陈聪,王德州,陈佛传,范剑明,张冬生,谢金兰,魏锦秋. 不同催芽方式对红豆树种子萌发的影响[J]. 广东林业科技, 2015, 31(3): 65—68.[27] 汤良智. 鄂西红豆树育苗技术及苗高生长规律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13,40(3): 128—130.[28] 林雄平,彭彪,蔡自泽. 不同立地条件红豆树幼苗生长情况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3(2): 162—163.[29] 蔡勇. 鄂西红豆树育苗技术初步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007(2): 97—99.[30] 黄元炷. 鄂西红豆树苗期生长规律及施肥技术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20(16): 76—78.[31] 汤良智. 鄂西红豆树容器育苗技术研究[J]. 热带林业, 2015,43(2): 17—18.[32] 胡根长,周红敏,刘荣松,瞿茂良,陈生作,周志春. 红豆树轻基质容器育苗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 2010,24(6): 103—106.[33] 林淑爱. 鄂西红豆树栽培技术试验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16): 115.[34] 郑天汉. 红豆树苗期的氮磷钾施肥效应[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22(1): 76—77.[35] 蔡勇. 鄂西红豆树、木荚红豆树早期生长差异比较[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21(6): 84—85.[36] 朱国华,周善森,冯建国,巫佳黎,王帮顺. 红豆树容器苗造林多因子对比试验初报[J]. 南方林业科学, 2015,43(1): 17—21.[37] 郑天汉,张俊钦,黄承梅. 红豆树苗木根瘤及其对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22(5): 58—59. [38] Isabelle P, Muriel B, Laure V, Bruno D, Sirong Y, Fran?ois S, Paola B A, Georges M. Cytisine-like alkaloids from Ormosia hosiei Hemsl. & E. H.[J]. Wilson Phytochemistry, 2014,107: 97—101.[39] 阮淑明. 施肥对红豆树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18): 187—188.[40] 高楠,张纪卯,康永武,陈柳英,陈文荣. 影响鄂西红豆树嫁接成活率的若干因素[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5,11(2): 116—119.[41] 王帮顺,何必庭,陈杏林,沈斌, 胡根长等红豆树根插育苗技术[J]. 浙江林业科技, 2015,35(5): 65—68.[42] 范辉华,李朝晖,张蕊,陈柳英. 红豆树的组织培养技术[J]. 福建林业科技, 2011,38(3): 100—102.[43] 连进能. 6种杉阔混交林造林效果的调查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10,35(4): 77—79.[44] 连细春. 红豆树与杉木次生林混交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42(1): 77—79.[45] 王金盾. 红豆树杉木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01,28(1): 51—54.[46] 翁金粦. 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的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19): 157—159.[47] 林文龙. 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2,16(1): 21—23.[48] Izhai I, Safriel U N, The effect of some Mediter-ranean scrubland frugivores upon germination patterns[J]. Journal of Ecology, 1990,78: 56—65.[49] 鱼炳旭. 陕西秦岭红豆树分布及其濒危原因分析[J]. 陕西林业科技, 2013(2): 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