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义鸣放,王玉国,缪珊. 唐菖蒲[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5.
[2] 周炎,周厚高,张西丽,宁云芬. 唐菖蒲种球繁育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 2000(1): 22—23.
[3] 焦培娟,郭太君,张雅风,魏国先,李显生. 唐菖蒲籽球繁育的商品球复壮能力[J]. 特产研究, 2001(2): 29—30.
[4] 王鸿昌,邓海涛,周厚高,义鸣放. 华南地区唐菖蒲籽球规格对其商品种球繁育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38(21): 69—70.
[5] 李秋杰,李红艳. 不同等级唐菖蒲球茎的种性退化特征研究[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22(2): 126—128.
[6] 熊佑清. 唐菖蒲种球退化原因与杂交育种的研究[J]. 中国园林, 2000(6): 80—81.
[7] 陆艳婷,周迪英,沈守江,王炎君,程爱兴,杨淑贞. 我国南方地区唐菖蒲留种繁育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1996,8(2): 102—105.
[8] 涂必江. 高海拔山区繁殖唐菖蒲种球试验初报[J]. 安徽林业科技, 1998(4): 17—18.
[9] 彭仁奎,刘来红,陈兴福. 唐菖蒲高山栽培种球试验初报[J]. 浙江林业科技, 1999(19)3: 23—25,30.
[10] 谷海龙. 唐菖蒲种球冬季繁育要点[J]. 中国花卉园艺, 2005(24): 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