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有旺. 不同种源香椿种子及苗木差异性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 王倩. 香椿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3] 李淑玲,桑玉强,王平,张俊昌,李继东,沈元勤. 不同种源香椿性状遗传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34(4): 363-366.
[4] 高瑞龙,吴光华,李大岔. 不同树龄香椿人工林木材材质的比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25(S1): 124-127.
[5] 彭方仁,梁有旺. 香椿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前景[J]. 林业科技开发, 2005,19(3): 3-6.
[6] 胡薇,刘艳如,缪妙青,高瑞龙,张鼎华. 多用途树种香椿的研究综述[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35(1): 244-250.
[7] 李晓晶,李德生,李海茹,刘路阳,孙旭红,李勇正. 香椿设施化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 2012(2): 43-44.
[8] 王承南,李平,谷战英,朱加良,刘璐. 香椿温室水培催芽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12,30(4): 159-161.
[9] 黄声集. 福建柏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的初期选择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29(1): 94-97.
[10] 林玉清. 华安县引种山桂花的效果[J]. 林业勘察设计, 2010(1): 169-171.
[11] 朱积余,蒋燚,梁瑞龙,卢立华. 广西红锥种源/家系造林试验研究初报[J]. 西部林业科学, 2005,34(4): 5-9.
[12] 文辉,朱积余,刘秀,蒋燚. 红锥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选择[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34(3): 11-17.
[13] 沈熙环. 林木育种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54-67.
[14] 郭睿达,曾凡锁,詹亚光,李博,何之龙,张桂芹,姚盛智,魏志刚. 水曲柳优树子代测定与家系选育技术[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4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