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riston R, Haloue R, Durand G. Dietary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aging modylate lutathione-related antioxidants unratliver[J].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5,125: 3062—3063.
[2] 马立志,王瑞. 猕猴桃籽中α-亚麻酸提取工艺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36(3): 129—131.
[3] 肖佳伟,孙林,陈功锡,张梦华. 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和地理因子的关系[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36(3): 606—617.
[4] 伊作林,田呈瑞. 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研究进展[J]. 粮油加工, 2009(9): 55—58.
[5] 徐小彪,张秋明. 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 植物学通报, 2003,20(6): 648—655.
[6] 卜范文,王仁才,李先信,张春梅,贾德翠,肖志伟. 猕猴桃种间差异对其籽油含量及成分的影响[J]. 科技与产业, 2010,24(8): 18—19,23.
[7] 宋美晶,侯冬岩,回瑞华,金铭. GC-MS法对软枣猕猴桃中脂肪酸的成分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15(2): 44—46.
[8] 梁潘,李书倩,张博,刘长江,辛广. 野生软枣猕猴桃中脂肪酸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39(2): 237—239.
[9] 李加兴,陈双平,李玮,王小勇,任展,李敏利. 几种主要产地猕猴桃的果籽营养成分比较[J]. 食品安全与检测, 2007,23(2): 86—87.
[10] 王金秋,周维纯,宋强,宋金表. 中华猕猴桃种子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分析及其萃取工艺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艺, 2004,24(3): 69—72.
[11] 王新刚,王鸿儒,胡小军. 猕猴桃籽油的提取与分析研究[J]. 中国油脂, 2004,29(5): 58—60.
[12] 黄倬伟,易明华,郭明波. 猕猴桃果渣提取油脂的研究[J]. 食品科学,1984,4: 40—42.
[13] 卜范文. 猕猴桃籽油含量及其成分主要影响因子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4] 熊铁一,罗禹. 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20): 96—98.
[15] 姚茂君,李加兴,张永康. 猕猴桃籽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2,21(3): 307—309.
[16] 李加兴,孙金玉,刘飞,陈双平,王小勇. 超声波辅助提取猕猴桃籽油的工艺优化[J]. 中国油脂, 2010,35(8): 11—14.
[17] 张永康,姚祖凤,欧阳辉,于红,苏文全,王河清,金雪松. 超临界CO2从猕猴桃果仁中萃取亚麻酸油的工艺研究[C]. 第四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2,8: 211—214.
[18] 李加兴. 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19] 麻成金,马胡美,张永康,李加兴. 杜仲翅果籽油与猕猴桃籽油的比较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 2005,26(4): 66—69.
[20] 张广栋,罗仓学,杨大庆. 猕猴桃籽油成分分析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 粮油食品科技, 2005,15(3): 33—34.
[21] 杨伯崇.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猕猴桃籽油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2] 杨伯崇,李元瑞. 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研究[J]. 食品科学, 2003,24(7): 104—108.
[23] 李婷婷,吴彩娥,许克勇,李元瑞. 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富集纯化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08,8(2): 5—10.
[24] 吴彩娥,许克勇,李元瑞,罗贵华,李婷婷. 尿素包合法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J]. 农业机械学报, 2005,36(5): 57—60.
[25] 马立志. 均匀设计优选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中α-亚麻酸[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9): 4332,4365.
[26] 马立志,王瑞. 猕猴桃籽中α-亚麻酸提取工艺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36(3): 129—131.
[27] 王昌钊. 葛枣猕猴桃果实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油脂组. 中国油脂植物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29] 崔致学. 中国猕猴桃[M]. 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3: 6—12.
[30] 朱长菊,卢明芳. 我国猕猴桃研究文献计量及研究热点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36(21): 316—322.
[31] 周庆友,葛翠莲,黎武生. 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分布、保护利用情况及建议—以武宁县为例[J]. 江西农业, 2016,(23): 882.
[32] 李兰. 甘肃陇南中华猕猴桃资源调查及保护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34(5): 51—54.
[33] 鲁松,李策宏. 峨眉山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2,41(3): 47—50.
[34] 李林,龚洪海,丁武福,卢俊. 六盘水市猕猴桃资源调查及发展趋势[J]. 现代园艺, 2015(10): 18—19.
[35] 宁华,许曼. 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前景[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27(2): 37—41.
[36] 刘磊,李作洲,刘春燕,刘吉祥,蒋水平,阎永齐. 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调查[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34(4): 55—58.
[37] 覃一明,杨天锦,石健泉,沈丽娟. 广西野生猕猴桃资源调查[J]. 南方园艺, 2009,20(3): 23—26.
[38] 陈功锡,田向荣. 中国亚麻酸植物资源[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39] Rajcan I, Kasha K J, Kott L S, Beversdorf W D. Detec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linolenic and erucic acid levels in spring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J]. Euphytica, 1999,105(3): 173—181.
[40] 胡立勇. 油菜品质特性及环境对品质的影响研究[M]. 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油菜研究年报, 2000: 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