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树刚. 油料植物一新属—蒜头果属[J]. 东北林学院植物汇刊, 1980(6): 67—72.[2] 国家环境保护局.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3]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4]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3.[5] 卯吉华,贾代顺,陈福,廖永坚,宋顺超,郭晓春,景跃波. 中国特有珍稀植物蒜头果嫁接繁殖技术[J]. 林业科技通讯,2016(2): 35—37.[6] 欧乞鍼. 一个重要脂肪酸CIS-TETRACOS-15-ENOIC的新存在—蒜头果油[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1981,3(2): 181—184.[7] 唐婷范. 蒜头果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8] 陆树刚. 蒜头果的民间利用[J]. 植物杂志, 1998(1): 12—13.[9] 宁德鲁. 蒜头果的综合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23(6): 24—25.[10] 赖家业,兰健,曹毅,陈放. 蒜头果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初步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2(4): 839—843.[11] 兰健. 珍稀植物蒜头果组织培养的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2] 尹承颖. 蒜头果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3] 丁俊峰,曹建华,高喜,韦红群,黄芬,林建超. 文献计量分析我国蒜头果的研究现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20(2): 41—43.[14] 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汤建. 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27(9): 52—55.[15] 王蒂,陈劲枫. 植株组织培养(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8: 166—167.[16] 戴莹,杨世海,赵鸿峥,赵连华.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6,47(2): 344—351.[17] 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王国彬,祝展平.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00, 27(S1): 481—486.[18] 刘兰英. ‘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园艺学报, 2002,29(2): 171—172.[19] 刘雄民,李伟光,李飘英,周永红. 蒜头果挥发油提取及化学成分分析[J]. 应用化学, 2007,24(8): 968—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