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天相.杉木无性系育种和良种繁育新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57.[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47-251.[3] 黄碧华.速生优良杉木组培快繁技术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 2007(2): 133-136.[4] 欧阳磊,等.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31(3): 47-51.[5] 肖木兴.杉木组培苗移栽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7,21(6): 103-104.[6] 苏秀城.杉木无性系不同继代代数组培苗差异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20(4): 353-356.[7] 吴大忠.不同杉木无性系组培诱导特性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1999,26(1): 26-29.[8] 高小坤.杉木组培无根苗瓶外生根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4): 163-165.[9] 苏秀城,等.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繁育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 1997(4): 36-40.[10] 擢溪,等.杉木组织培养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1,11(1): 67-74.[11] 陈剑勇.杉木茎尖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29(5): 37-41.[12] 黄霞,等.防止香蕉茎尖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J].广西植物, 1999,19(2): 78-80.[13] 梁称福.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J].经济林研究, 2005,23(4): 99-105.[14] 刘真华,等.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J].园艺学报, 2005,32(4): 732-734.[15] 吴丽君.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与局限[J].福建林业科技, 2003,30(1): 67-74.[16] 翟晓巧.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褐化控制策略[J].河南林业科技, 2008,28(1): 38-40.[17] 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16(3): 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