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艳安,李素清. 汾河水库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26(12): 153—160.[2] 杨绍钦,谢文远,王挺. 浙江省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4(5): 32—36.[3] Keddy P A. Wetland Ecology Principles and Conserv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4—238.[4] 陈正华,毛志华,陈建裕. 利用4期卫星资料监测1986~2009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1): 68—73.[5] Powers R P, Hay G J, Chen G. How wetland type and area differ through scale: A GEOBIA case study in Alberta’s Boreal Plains[J].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2012,117: 135—145.[6] 刘波,佟守正,吕宪国. 东北地区湿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J]. 生态学杂志, 2012,31(7): 1646—1652.[7] 刘燕婷,陈忠暖. 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整合思路[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4): 17—20.[8] 叶碧华,张鑫华. 东源县主要植被类型与生态风景林营造模式[J]. 广东林业科技, 2004(3): 68—71.[9] 陈卫,康敏明,杨鹏,陈红跃,薛立. 东源县东江水源林树种选择[J]. 广东林业科技, 2005(4): 61—64.[10] 张颖. 广东万绿湖生态旅游集聚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24—27.[11] 郎惠卿,赵魁义,陈克林. 中国湿地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7—25.[12] 李恒. 云南湿地植物名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13] 金振洲. 云南高原湿地植物的分类与地理生态特征汇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14]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25(3): 245—257.[15] 吴征镒. 植物属区系地理分类[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 1—139.[16] 陆树刚.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第6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9—42.[17] 秦仁昌. 中国现代蕨类植物地理分布概况[M]//秦仁昌. 秦仁昌论文选.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55—263.[18] 王金虎,郝日明,汤庚国.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J]. 云南植物研究, 2007(2): 137—144.[19] 任美锷,包浩生.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