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春林,马克平. 新时期植物园的机遇和挑战[J]. 生物多样性, 2017,25(9): 915—916.
[2] 洪德元. “三个‘哪些’: 植物园的使命”的补充发言[J]. 生物多样性,2017,25(9): 917.
[3] 余树勋. 植物园规划与设计[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 2000.
[4] 刘拥春,宋希强,黎伟. 热带植物专类园的景观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26): 12795—12797.
[5]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深圳植物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6] IUCN. 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of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Version 4.0).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2012-07-19.
[7] 覃海宁,杨永,董仕勇,何强,贾渝,赵莉娜,于胜祥,刘慧圆,刘博,严岳鸿,向建英,夏念和,彭华,李振宇,张志翔,何兴金,尹林克,林余霖,刘全儒,侯元同,刘演,刘启新,曹伟,李建强,陈世龙,金效华,高天刚,陈文俐,马海英,耿玉英,金孝锋,常朝阳,蒋宏, 蔡蕾,臧春鑫,武建勇,叶建飞,赖阳均,刘冰,林秦文,薛纳新. 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17,25(7): 696—744.
[8] 廖菊阳,颜立红. 荫生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及其探讨[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6(2): 81—85.
[9] 徐宁伟,史琰,张雨薇,包志毅. 秦皇岛滨海地区园林植物资源及应用研究[J]. 中国园林, 2017,33(11): 105—109.
[10] 王莉芳,盘波.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 中国园林, 2008(10): 53—59.
[11] 平秀敏,段红平,田敏,耿青伟. 观赏凤梨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5(3): 388—423.
[12] 许再富. 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 生物多样性, 1996(1): 54—55.
[13] 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 2006(7): 50—55.
[14] 孙湘来,石绍章,赵小迎,许洋瑜,洪小江. 海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濒危植物现状与保护对策[J]. 绿色科技, 2017(18): 11—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