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省环保局.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2] Qiu Y L, Li L B, Wang B, Chen Z D, Knoop V, Groth-Malonek M, Dombrovska O, Lee J, Kent L, Rest J, Estabrook G F, Hendry T A, Taylor D W, Testa C M, Ambros M, Grandall-Stotler B, Duff R J, Stech M, Frey W, Quandt D, Davis C C. The deepest divergences in land plants inferred from phylogenomic evide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103(42): 15511—15516.
[3] 宗秀虹.张华雨,王鑫,李宗峰,吴洪英,梁盛,邓洪平.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36(6): 1225—1232.
[4] 宗秀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 ex Hook.)R. M. Tryon)群落特征及种群动态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5] 成晓霞.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对毛竹干扰的生态响应[D]. 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6] 王密,屠玉麟,何谋军.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现状及特点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3(1): 19—22.
[7] 邓洪平.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8] 胡人亮. 苔藓植物学[M]. 上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9] 陈邦杰.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10] 陈邦杰.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1] 高谦. 中国苔藓志(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2] 高谦. 中国苔藓志(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3] 高谦. 中国苔藓志(第九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高谦,吴玉环. 中国苔藓志(第十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5] 胡人亮,王幼芳. 中国苔藓志(第七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6] 黎兴江. 中国苔藓志(第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7] 黎兴江. 中国苔藓志(第三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8] 吴德邻,张力. 广东苔藓志[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
[19] 吴鹏程. 中国苔藓志(第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0] 吴鹏程,贾渝. 中国苔藓志(第八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1] 吴鹏程,贾渝. 中国苔藓志(第五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2] 熊源新. 贵州苔藓植物图志(习见种卷)[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1.
[23] 熊源新. 贵州苔藓植物志(第二卷)[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4.
[24] 熊源新. 贵州苔藓植物志(第一卷)[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4.
[25] 贾渝,何思.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 植物: 苔藓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6] Cao T, Zhu R L, Tan B C, Guo S L, Gao C, Wu P C, Li X J. A report of the first national red list of Chinese endangered bryophytes[J]. Journal of the Hattori Botanical Laboratory, 2006,119(99): 275—295.
[27] 何林,李法锦. 遵义市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8(4): 130—133.
[28] 何林,吴安琴,张仁波,陈晓洁,袁恬. 赤水四洞沟景区岩生苔藓植物种类调查[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52(20): 4893—4897.
[29] Renzaglia K R, Schuette S, Duff R J, Ligrone R, Shaw A J, Mishler B D, Duckett J G. Bryophyte phylogeny: Advancing the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frontiers[J]. The Brylolgist, 2007,110(2): 179—213.
[30] Zhang L, Corlett R T. Phytogeography of Hong Kong bryophytes[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3,30(9):1329—1337.
[31] 彭涛,张朝晖. 贵州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区系研究[J]. 贵州科学, 2009,27(4): 56—62.
[32] 卢美西,彭涛. 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5(3): 31—45.
[33] 彭涛,张朝晖. 贵州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8(4): 149—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