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明德. 论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J]. 云南地理环境, 1990,2(1): 21–29.
[2] 张雪梅,王克林,岳跃民. 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植被变化主导因素及其空间非平稳性[J]. 生态学报, 2017,37(12): 4008–4018.
[3] 许为斌,黄俞淞,吴望辉. 典型喀斯特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以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为例[J]. 广西科学, 2018,25(5): 611–619.
[4] 郑开颜,苟光前,薛高亮. 贵阳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初探[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39(3): 195–198.
[5] 陈功锡,杨斌,邓涛.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若干问题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34(10): 2130–2136.
[6] 谷安根,汪矛,王立军.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J]. 植物学通报, 1990,25(2): 58–62,64.
[7]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9–14.
[8] PPG.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6,54(6): 563–603.
[9] Zhao C F, Wei R, Zhang X C, Xiang Q P. Backbone phylogeny of Lepisorus (Polypodiaceae) and a novel 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total evidence from plastid and morphological data[J]. Cladistics, 2019,36: 235–258.
[10] 张宪春,姚正明. 中国茂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1–256.
[11]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李德铢,彭华.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492.
[12] 陆树刚. 植物科学进展(第六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9–42.
[13] 张镱锂.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 地理研究, 1998,17(4): 94–99.
[14] 周喜乐,张宪春,孙久琼,严岳鸿.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6,24(1): 102–107.
[15] 李振宇,石雷. 峨眉山植物[M]. 北京: 北京科学科技出版社, 2007: 161–208.
[16] 蒋日红,高海山,吴望辉,农东新,许为斌.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科学, 2011,18(1): 64–68.
[17] 王辉,吴菲菲,苟光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2014,32(4): 22–28.
[18] 衣泽,卫然,张宪春. 马关县蕨类和石松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分析[M]//税玉民. 云南马关县野生高等植物及植被多样性. 云南: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9: 80–110.
[19] 彭华.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区系平衡点[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18(4): 385–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