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维忠,陈韶明,陈自力. 闽粤栲优树选择的初步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09(6): 17—20.[2] 黄清麟,李元红. 一代与二代人促闽粤栲林分特征对比评价[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18(3): 224—227.[3] 黄清麟,黄界水. 人促米槠闽粤栲速生丰产林调查研究报告[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18(3): 116—120.[4] 雷泽兴. 不同封山育林阶段闽粤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23(2): 164—167.[5] 卢招雄. 不同封育时间闽粤栲群落凋落物特征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15): 110—111.[6] 苏凌燕,郑德祥,钟兆全,詹旋常,吴文斌,缪三华. 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特征及干扰状况[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5,35(2): 125—130.[7] 蓝文升,钟兆全,郑德祥,吕新影,康莉莉,杨玉洁,付信彬,黄宇鸿. 闽北天然闽粤栲林分空间结构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5(3): 398—403.[8] 蓝文升,钟兆全,郑德祥,吕新影,康莉莉,杨玉洁,付信彬,黄宇鸿. 闽北天然闽粤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5(1): 105—108.[9] 吴起明. 闽粤栲群落凋落物持水量及其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12(1): 152—154.[ 0] 魏重和. 不同坡位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7(3): 148—151.[1 ] 冯随起. 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比例选择及混交效果评价[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37(3): 45—49.[12] 樊后保,刘文飞,苏兵强. 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14(5): 610—615.[13] 陈勇. 紫色土立地闽粤栲林分生长规律的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06(4): 23—24,49.[14] 黄清麟,李元红,林雨平. 闽粤栲萌芽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7,17(2): 136—139.[15] 林明春. 闽粤栲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14,28(6): 34—37.[16] 姚友荣,黄清麟. 人促闽粤拷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1997(2): 43—46.[17] 刘贤王. 闽粤栲容器育苗新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6(10): 9—11.[18] 陈景栋. 闽粤栲大田育苗试验初报[J]. 林业勘察设计, 2011(2): 103—105.[19] 雷先珠. 宁化县闽粤栲造林效果分析[J]. 广东林业科技, 2009(2): 60—64.[20] 陈碧良. 闽粤栲栽培技术[J]. 林业科技开发, 2006(5): 92—93.[21] 姜顺邦,张怡,韦小丽. 不同闽楠优树子代苗期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33(1): 51—59.[22] 张纪卯. 伯乐树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7(1): 22—25.[23] 李文英,顾万春. 蒙古标天然群体表型多祥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41(1): 49—56.[24] 何承忠,张晏,段安安,韩燕,吴裕. 滇杨优树元性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24(6): 28—32.[25] 刘忠松,罗赫荣. 现代植物育种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84—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