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泓. 杜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品种分类体系构建[D].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2] 邱新军,陈孝泉,王淑芬. 冬杜鹃花新品种‘雪中笑’与双亲关系的探讨[J]. 园艺学报, 1990,17(2): 145—148.[3] 丁炳扬,缪晶. 浙江12种杜鹃花属植物的果实形态、种子数及其相关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0,36(4): 102—105.[4] 蔡静如,周兰平,王辉,许建新,蒋明. 不同浸种处理对4种杜鹃花杂交种子萌发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5): 876—880.[5] 张长芹,冯宝鈞,吕元林. 杜鹃花属的杂交育种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98,20(1): 94.[6] 刘晓青,苏家乐,李畅,刘晓宏. 杜鹃花杂交、自交及开放授粉结实性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10,26(4): 145—148.[7] 程雪梅. 马缨杜鹃种子萌发与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 昆明: 西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8] 李波,曾孔,朱平,崔鹏,吴月燕. 西洋杜鹃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4): 51—53.[9] 刘林,张良英,牛歆雨,刘洪对,吴德粉. GA3对2种杜鹃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种子, 2015,34(7): 5—7.[10] 胡晋. 种子生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 杨文清,张颖,叶吉宋,张胜,胡晋.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种子, 2007,26(1): 43—45.[12] 黄承玲,周洪英,陈训,高贵龙. GA3浸种对大白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46(8): 793—795.[13] 钱红格. 三种榆属树种种子萌发特性及活力变化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4] 孙彩霞,沈秀瑛,谷铁实. 不同基因型玉米种了萌发特性与芽、苗期抗旱性的关系[J]. 种子, 2001,30(5): 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