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丽, 吴雪辉, 寇巧花. 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油脂加工, 2010, 35(3): 10–14.
[2] 庄瑞林. 中国油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3.
[3] 曹永庆. 油茶园艺化栽培的技术发展思路[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增): 124–128.
[4] 陈永忠, 刘琦, 晁燕, 杨迪军, 刘昌华, 丁定安. 便携式油茶果采摘机[P]. 中国: 102972155A. 2013-03-20.
[5] 李赞松. 油茶果采摘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6] 高自成, 李立君, 李昕. 齿梳式油茶果采摘机采摘执行机构的研制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0): 19–25.
[7] 张勇, 刘水长, 谷正气. 一种油茶籽采摘装置[P]. 中国: 201766856U. 2011-03-23.
[8] 苑晓龙. 无患子采收特性及采收设备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9] 刘冠华. 基于树冠特征的银杏树振动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
[10] 王中堂, 张琼, 单公华, 吕菲菲, 周广芳. 枣树小冠疏层形空间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6): 167–170.
[11] 何凤梨, 王飞, 魏钦平, 王小伟, 张强. 桃树冠层相对光照分布与果实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2): 502–507.
[12] 蔺金龙, 张琦, 吴翠云, 陈江, 蒋媛, 位杰. 红枣直播建园不同树形光照与果实分布特点的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53(3): 437–444.
[13] 曹永庆, 王开良, 林萍, 任华东, 姚小华, 龙伟, 尹润富. ‘长林4号’油茶树冠不同部位的果实性状差异[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 40(4): 46–49.
[14] 路超, 王金政, 薛晓敏, 安国宁. 苹果树冠不同区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特征及其与枝叶空间分布的关系[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7): 45–49.
[2] Yosef M. Thirty–one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vine cacti pitaya in Israel[J]. Improving Pitaya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2016: 1–16.
[3] 尤江海, 林伟坚. 火龙果种植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探究[J]. 南方农业, 2018, 12(2): 48–49.
[4] 邓海燕, 梁桂东, 黄黎芳, 陆贵锋, 黄凤珠, 刘朝安, 朱桂宁, 梁彩虹, 武志江. 红肉火龙果周年生长节律与一年三茬(熟)栽培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49(3): 49–56.
[5] 邓爱妮, 叶海辉, 何秀芬, 王晓刚, 苏冰霞, 李琼. 海南红肉与白肉火龙果营养成分含量分析[J]. 保鲜与加工, 2020, 20(3): 177–182.
[6] 周笑犁, 莫瑞, 肖娜, 杜斌, 林栋, 雷娅. 红肉与白肉火龙果常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21): 248–251.
[7] 李英, 廖以金, 从心黎. 不同成熟度的海南红心火龙果果实在采后的储藏特性比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4): 354–359.
[8] 谢国芳, 刘娜, 邓秋秋, 宋常美, 杨秀群, 赵治, 马立志. 采前喷施叶面肥对火龙果食用及贮藏品质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50(12): 2755–2763.
[9] 孙卉, 金含, 杨容容, 何志贵, 杜密英, 师俊玲. 红心火龙果功能特性及其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9, 38(7): 16–19.
[10] 李洪立, 胡文斌, 洪青梅, 何云, 濮文辉, 李琼. 30份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初步鉴定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11): 2034–2039.
[11] 黄凤珠, 陆贵锋, 黄黎芳, 彭宏祥, 邓海燕, 姜建初, 覃少麟. 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初步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 29(4): 920–924.
[12] 武志江, 黄凤珠, 黄黎芳, 陆贵锋, 梁桂东, 李祯英, 刘朝安, 邓海燕. 基于ISSR标记的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 47–53
[13] 杨仕美, 乔光, 毛永亚, 杨鹍, 文晓鹏. 基于火龙果转录组测序的SSR标记开发及种质亲缘关系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24): 8096–8110.
[14] Tel-zur N, Abbo S, Bar-Zvi D, Mizarahi Y. Clone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vine cacti from the genera Hylocereus and Selenicereus based on RAPD analysi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3, 100(1): 279–289.
[15] Aroldo C, Tel-Zur N. Genomic analysis in three Hylocereus species and their progeny: evidence for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and gene flow[J]. Euphytica, 2013, 194: 109–124.
[16] 黄凤珠, 陆贵锋, 韦蒴曈, 武志江, 李祯英, 邓海燕, 黄黎芳, 梁桂东. 火龙果花表型性状多样性及其与结果性状的相关性[J]. 中国热带农业, 2021, 4: 24–29.
[17] 李洪立, 胡文斌, 洪青梅, 濮文辉, 何云, 张东雪, 汪琴琴, 李琼. 火龙果种质资源果实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9, 27(4): 432–438.
[18] 思彬彬, 杨卓.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果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13): 116–117.
[19] 范可章, 祝旋, 邢斌, 赵翔, 马同富, 卢良峰, 蔡健. 小麦K-CMS保持系的SRAP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0): 5–1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319–320.
[3] 范佐旺, 柯晓燕, 陈靓雯, 孟永海. 多花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0, 37(5): 119–126.
[4] 卢有媛, 张小波, 杨燕梅, 马晓辉, 朱田田, 余晓晖, 晋玲. 秦艽药材的品质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7): 3132–3138.
[5] 赵文龙, 晋玲, 王惠珍, 崔治家, 侯嘉, 卢有媛, 杜弢. 板蓝根药材品质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22): 4414–4418.
[6] 严辉, 张小波, 朱寿东, 钱大玮, 郭兰萍, 黄璐琦, 段金廒. 当归药材生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7): 3139–3147.
[7] 马晓辉, 卢有媛, 黄得栋, 朱田田, 吕培霖, 晋玲. 中麻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1): 2068–2071.
[8] 张飞, 陈随清, 王利丽, 张涛, 张小波, 朱寿东.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茱萸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6): 3078–3083.
[9] 陈士林, 索凤梅, 韩建萍, 谢彩香, 姚辉, 李西文, 李滢, 魏建和. 中国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产区划[J]. 中草药, 2007, 38(4): 481–487.
[10] 柳鑫, 杨艳芳, 宋红萍, 张小波, 黄璐琦, 吴和珍.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黄连生长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7): 3186–3193.
[11] 章鹏飞, 张虹, 张小波, 尹永飞, 刘守金, 李雷, 彭代银. 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3): 3073–3078.
[12] 程鹤, 刘峻麟, 徐君, 史素影, 俞年军, 彭代银, 邢丽花, 吴振东. 安徽省多花黄精适生区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 28(9): 6–10.
[13] 王运生, 谢丙炎, 万方浩, 肖启明, 戴良英. 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4): 365–372.
[14] 尹永飞, 景志贤, 张珂, 刘小芬, 李石清, 刘浩. 华东覆盆子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 21(10): 1342–1347.
[15] 韦翡翡, 吕蓉, 王莉, 卢有媛, 林丽, 晋玲. 铁丝威灵仙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7): 1–5.
[16] 卢有媛, 郭盛, 严辉, 钱大玮, 姜建明, 姜文德, 段金廒. 金莲花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18): 3658–3661.
[17] 陈博, 朱田田, 吕蓉, 晋玲. 千金子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7): 1–5.
[18] 吕蓉, 韦翡翡, 晋玲. 濒危药材桃儿七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10): 5–8.
[19] 陈铁柱, 张涛, 方清茂, 文飞燕, 杨玉霞, 张浩, 薛丹. 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华重楼潜在分布及适宜性评价[J]. 中药材, 2017, 40(4): 803–806.
[20]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6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502.
[21] Lei J C, Xu H G. Maxent-based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olidago canadensis in China[J]. Ecological Rural Environment, 2010, 26(2): 137–141.
[22] Elith J, Phillips S J, Hastie T. A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of Maxent for ecologists[J]. Diversity Distributions, 2015, 17(1): 43–57.
[23] Phillps S J, Anderson R P, Schapi R E. 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of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J]. Ecological Model, 2006, 190: 231–235.
[24] 张雪可, 张虹, 章鹏飞, 秦委, 刘守金, 彭代银, 李雷. 湖北黄精潜在分布区预测及生态适宜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8): 185–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