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雪仪. 广东地区七种园林灌木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D]. 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8.
[2] 迟琳琳. 4种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31(5): 158–162.
[3] 丁龙,赵慧敏,曾文静,李晴,汪洋,王四清. 五种西北旱区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28(5): 1455–1463.
[4] 王晓武,罗宁,单华佳,王晓飞. 民勤4种沙生灌木的干旱胁迫响应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6,39(5): 1025–1035.
[5] 郭杰. 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6] 李强. 泥沙掩埋和干旱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生长恢复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36(1): 200–208.
[7] 潘昕,邱权,李吉跃,王军辉,何茜,苏艳,马建伟,杜坤. 干旱胁迫对青藏高原6种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34(13): 3558–3567.
[8] 艾丽皎,王胜,张银龙. 消落带植物南川柳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13): 14–19.
[9] 李强,高祥,丁武泉,朱启红,欧媛,刘瑜. 常年淹水和干旱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菖蒲生长恢复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2,33(8): 2628–2633.
[10] 史贵君,郭力源,林涛,张永宜. 深圳市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情况预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5): 28–33.
[11] 张强,姚玉璧,王莺,王素萍,王劲松,杨金虎,王静,李忆平,尚军林,李文举. 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防控对策[J]. 生态学报, 2017,37(21): 7206–7218.
[12] 李蔚,陈晓宏,吴孝情. 中国南方高度城市化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7(3): 11–18.
[13] 张莉,力梅,钟保. 深圳市的干旱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 气象软科学, 2008(3): 135–138.
[14] 陈嘉欣,张玲玲,张国庆,张超,甄伟磊,刘东明. 6种园林植物耐旱性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28(3): 310–316.
[15] 王佳嵩,王健恩,罗先强,张群珧,贾宇航,许铭宇,陈平. 3种华南乡土地被植物的耐旱性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36(1): 91–98.
[16] 杨壹,刘建军. 屋顶绿化5种常绿植物的抗旱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35(1): 73–79.
[17] 吴雪仪,陈红跃,黄永芳,潘澜,曾凤,谢腾芳,程冰冰. 干旱胁迫对6种园林灌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22): 142–147.
[18] 吴雪仪,刘锐敏,潘澜,谭广文,杨文丽.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6种园林灌木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8,45(9): 53–60.
[19] 曾艳. 四种常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抗旱性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20] 李治慧. 4种宿根花卉的耐旱性及园林应用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21] 许娟,李春涛. 城市节水型园林的设计与策略[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31(4): 60–63.
[22] 王利彬. 大豆苗期干旱和高温胁迫应答机制研究及关键转录因子的筛选[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23] 高俊山,蔡永萍主编.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8.
[24] 谭静,刘帆,李自卫,王建华,番兴明. 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26(1): 26–31.
[25] 王晓庆,唐茂昌,黄洁,刘子凡,徐娟,陆小静. 14份木薯种质的苗期耐旱性评价[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8(4): 366–372.
[26] 李余良,郑锦荣,胡建广,刘晓津,刘建华. 水分胁迫对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9): 217–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