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slop-Harrison J S, Schwarzacher T. Domestication, genomics and the future for banana [J]. Annals of Botany, 2007, 100(5): 1073–1084.
[2] 王安邦, 龚德勇, 许奕, 李羽佳, 王甲水, 臧小平, 井涛, 李敬阳. 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 激光生物学报, 2020, 29(1): 11–16.
[3] 李斌, 盛鸥, 李春雨, 魏岳荣, 左存武, 胡春华, 易干军, 罗充.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3, 11(5): 638–646.
[4] 李枢妍, 阳黎恒, 肖雪婷, 胡锦欢, 张红岩, 申乃坤, 姜明国. 一株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效果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 (7): 1826–1834.
[5] Stover R H. Fusarial wilt (Panama disease) of bananas and other Musa species [J]. Phytopathological Paper, 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 1962, 45(4): 589–590.
[6] 郭立佳, 梁昌聪, 张建华, 杨腊英, 王国芬, 刘磊, 黄俊生.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菌株侵染和定殖巴西蕉和粉蕉根系的观察[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11): 2262–2266.
[7] 廖林凤, 董章勇, 王振中, 纪春艳. 香蕉枯萎病菌RAPD分析及4号生理小种的快速检测[J].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4): 353–361.
[8] 吴元立, 杨乔松, 李春雨, 黄秉智, 董涛, 盛鸥, 毕方铖, 邓贵明, 胡春华, 高慧君, 窦同心, 何维弟, 刘思文, 易干军. 香蕉–尖孢镰刀菌互作机理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1): 32–41.
[9] 黄穗萍, 郭堂勋, 莫贱友, 李其利, 唐利华, 陈军, 吴玉东, 魏晴. 广西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分布[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8): 1326–1331.
[10] 刘景梅, 陈霞, 王壁生, 何自福, 彭埃天, 蔡曼珊. 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其SCAR标记[J].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28–34.
[11] 张吉祥, 凌键, 谢丙炎, 杨宇红. 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及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6): 338–342.
[12] 黄素梅, 韦莉萍, 李朝生, 覃柳燕, 韦弟, 田丹丹, 龙盛风, 何章飞, 周维, 韦绍龙. 5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系)在广西蕉区的引种表现[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11): 2530–2536.
[13] 沈平, 陈家慧, 吴启军, 黄金勇, 黄英兰, 韦绍龙, 黄素梅. 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在香蕉连作地的试种表现[J].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41(10): 17–20.
[14] 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5] 何欣, 黄启为, 杨兴明, 冉炜, 徐阳春, 沈标, 沈其荣.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8): 3809–3816.
[16] 杨秀娟, 陈福如, 黄月英, 阮宏椿, 严琰, 方琴. 接种枯萎病菌香蕉苗病症及其组织病理特征[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5(6): 578–581.
[17] 丁锦平, 刘冬梅, 周瑞阳, 李付广, 李成伟. 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7(4): 295–299.
[18] 林燕文, 陈妙英, 毛露甜, 陈兆贵. 马铃薯黑胫病菌的分离、纯化及PCR检测[J]. 中国马铃薯, 2016, 30(3): 169–174.
[19] 李景富, 孙亚莉, 赵婷婷, 姜景彬, 许向阳. 番茄颈腐根腐病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9(2): 22–30.
[20] 林文珍, 郭迟鸣, 郭莺, 林志楷, 陈菲, 刘黎卿. 1株海洋草酸青霉HY181-2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的生防能力[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34(8): 1649–1656.
[21] 林时迟, 张绍升, 周乐峰, 黄月英, 胡方平. 福建省香蕉枯萎病鉴定[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9(4): 465–469.
[22] 王全永, 欧燕芳. 我国香蕉产业标准化现状和对策[J]. 中国标准化, 2021(2): 147–152.
[23] Dita M, Barquero M, Heck D, Mizubuti E S G., Staver C P.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current knowledge on epidemiology and research needs toward sustainable disease management. Front [J]. Plant Science, 2018(9): 1468.
[24] 刘文清, 周建坤, 李洪波, 杨贺年, 吕顺, 庄华才. 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引种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3): 110–113.
[25] 唐粉玲, 林妃, 王安邦, 李羽佳, 王必尊, 李敬阳. 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在海南引种试验[J]. 热带农业工程, 2018, 42(5): 1–3.
[26] 邝瑞彬, 魏岳荣. 超矮香蕉新品种‘中蕉12号’的选育[J]. 果树学报, 2020, 37(12): 1991–1994.
[27] 甘林, 杜宜新, 郑加协, 杨秀娟,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抗病品种在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上的应用[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10): 1945–1948.
[28] Bhagwat B, Duncan E J. Mutation breeding of banana cv. Highgate (Musa spp., AAA Group) for tolerance to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using chemical mutagens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8, 73(1): 11–22.
[29] 裴新梧, 贾士荣. 香蕉抗真菌病基因工程策略[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8(4): 1–7.
[30] 刘文波, 孙亮, 万三连, 王慕瑾, 张宇, 邬国良, 繆卫国, 郑服丛. 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态性及其致病力分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17): 71–78.
[31] Hwang S C, Ko W H. Cavendish banana cultivars resistant to Fusarium wilt acquired through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Taiwan[J]. Plant Disease, 2004, 88(6): 580–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