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yer K, Schneider H, Smith A, Cranfill R, Wolf P, Hunt J, Sipes S. Horsetails and ferns are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e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to seed plants [J]. Nature, 2001, 409: 618–622.
[2]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3] 余德会, 谢镇国, 余永富, 李扬, 吴必锋, 付梓源, 彭彩丽, 侯德华.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群落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9): 5–7, 15.
[4] 廖初琴, 缪绅裕, 廖水意, 唐刚, 吴书德, 彭友贵. 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绿色科技, 2022, 24(1): 14–17, 21.
[5] 胡佳玉, 谭成江, 姚正明, 张宪春.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特征[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3): 216–221.
[6] Michael K, Barbara S P, Elke K. A comparison of the tropical montane pteridophyte floras of Mount Kinabalu, Borneo, and Parque Nacional Carrasco, Bolivia [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1, 28(5): 611–622.
[7] 徐国良, 曾晓辉. 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和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0): 3025–3032.
[8] 王婷, 舒江平, 顾钰峰, 李艳清, 杨拓, 徐洲锋, 向建英, 张宪春, 严岳鸿.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7): 45–47.
[9] 周厚高, 黎桦, 周琼, 谢义林. 广西蕨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特 征[J]. 广西植物, 2004(4): 311–316.
[10] 吴菲菲.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11] 贾桂康, 苏仕林. 广西大王岭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 135–136.
[12] 贾桂康, 欧钟慧. 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7): 10577–10579.
[13] 张宪春.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4] 蒋日红, 刘演. 广西蕨类植物图谱(第一卷)[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5] PPG I.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 [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6, 54(6): 563–603.
[16] 严岳鸿, 张宪春, 马克平.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7] 明悦. 正式公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J]. 绿色中国, 2021(19): 74–79.
[18] 覃海宁, 杨永, 董仕勇, 何强, 贾渝, 赵莉娜, 于胜祥, 刘慧圆, 刘博, 严岳鸿, 向建英, 夏念和, 彭华, 李振宇, 张志翔, 何兴金, 尹林克, 林余霖, 刘全儒, 侯元同, 刘演, 刘启新, 曹伟, 李建强, 陈世龙, 金效华, 高天刚, 陈文俐, 马海英, 耿玉英, 金孝锋, 常朝阳, 蒋宏, 蔡蕾, 臧春鑫, 武建勇, 叶建飞, 赖阳均, 刘冰, 林秦文, 薛纳新. 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7): 696–744.
[19] 严岳鸿, 张宪春, 马克平. 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及保护[C]//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86–96.
[20] 田晓娟, 张珊, 陶继新, 安谈红, 赵瑞桃, 张红勇, 单立山.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2, 57(5): 164–170, 180.
[21] 邓志芳, 张迪, 张毅, 林书航, 蒋谦才, 王家彬. 广东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 35(3): 92–97.
[22] 汤欢, 薛跃规, 伍明凤. 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科学, 2014, 21(5): 534–540.
[23] 蒋日红, 高海山, 吴望辉, 农东新, 许为斌.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科学, 2011, 18(1): 64–68.
[24] 何川生. 蕨类植物综合利用概况[J]. 热带作物研究, 1997(1): 65–68.
[25] 刘媛, 程治英, 龙春林, 孟博. 蕨类植物的综合利用价值[J]. 西南园艺, 2006(6): 39–41,61.
[26] 黎明, 陈日强, 郭兴, 马英, 李永泉, 郭微, 廖文波, 王龙远. 珠海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特点及其资源利用分 析[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 38(1): 113–119.
[27] 梁胜, 王梦楠, 胡希军, 陈存友, 韦宝婧. 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20, 40(7): 1230–1236.
[28] 李学梅, 陆树刚, 徐成东.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J]. 广西植物, 2015, 35(2): 273–281.
[29] 姬红利, 詹选怀, 彭焱松, 桂忠明, 张丽. 诸广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及区系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 37(5): 49–55.
[30] 罗梓涵, 刘灿, 朱小雪, 郑萍, 金晨钟, 郑玉. 基于PPGⅠ系统莽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22(6): 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