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文斌, 蒲雅丽, 高昕, 陈佳瀛, 郭水良, 刘梅.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植物造景的探索与实践——以2016上海(国际)花展上海师范大学景点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12): 165–170.
[2] 刘佳妮. 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J]. 北方园艺, 2010(17): 129–132.
[3] 钟欢. 城市公园雨水花园植物景观应用研究浅析——以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为例[J]. 现代园艺, 2018(7): 137–138.
[4] 仲昭婷. 寒地城市雨水花园草本植物的选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8, 44(11): 225–226.
[5] 陈钰婷, 陈钰文, 林石狮, 高玉蓉, 罗连, 于法钦. 广东省雨水花园适用乡土植物筛选及应用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7, 46(3): 274–280.
[6] 陈淑娟, 屈永健. 西安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设计探析[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 38–40.
[7] 叶程, 张鑫, 陆海. 东北地区雨水花园植物设计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 36(2): 197–199.
[8] 朱向涛, 金松恒, 哀建国, 蒋海凌, 王翔. 牡丹不同品种耐涝性综合评价[J]. 核农学报, 2017, 31(3): 607–613.
[9] 李玲.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80–102.
[10] 马瑞娟, 张斌斌, 蔡志翔, 沈志军, 俞明亮. 不同桃砧木品种对淹水的光合响应及其耐涝性评价[J]. 园艺学报, 2013, 40(3): 409–416.
[11] 赵兰, 邢新婷, 聂庆娟, 辜夕容. 4种地被观赏竹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1): 18–21.
[12] 赵瑾, 李文根, 魏国仁, 康海斌, 王得祥, 林强. 宝鸡市5种乡土树种抗旱性综合评价和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 34(6): 74–81.
[13] 周广生, 梅方竹, 周竹青, 朱旭彤. 小麦不同品种耐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1): 1378–1382.
[14] 王梅, 徐正茹, 张建旗, 曹效东, 刘乐乐, 许宏刚, 李文哲. 遮阴对10种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7, 34(5): 1008–1016.
[15] 哀建国, 金松恒. 干旱胁迫对浙江雪胆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草药, 2008, 39(7): 1074–1078.
[16] 牟会荣, 姜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遮荫对小麦旗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2): 599–606.
[17] 潘晓, 何国强, 吴耀珊, 陈晓云, 刘卓成. 深圳10种乡土植物用于下沉式绿地的耐涝性筛选[J]. 草业科学, 2018, 35(11): 2622–2630.
[18] 郑敏娜, 李向林, 万里强, 何峰, 席翠玲, 陈瑞祥. 四种暖季型禾草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9): 114–119.
[19] 文建成, 陈学宽, 符菊芬, 范源洪, 高玉蓉, 夏红明. 质膜透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评价甘蔗品种抗旱性初探[J]. 甘蔗糖业, 1998(3): 1–5.
[20] 芮海英, 王丽娜, 金铃, 李亮, 潘红丽, 李建英, 李泽宇, 谷维, 金勋. 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3(5): 647–649.
[21] 高继平, 林鸿宣. 水稻耐盐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耐盐数量性状基因SKC1的研究[J]. 生命科学, 2005(6): 563–565.
[22] 贺超英, 陈受宜. 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工程进展, 2001(1): 29–32.
[23] 王晶, 王亚玲, 武艳芳. 木兰科植物形态学耐涝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 广东园林, 2022, 44(5): 82–85.
[24] 陈雪妮, 李建挥, 吴毅, 梁文斌, 柏文富, 吴思政, 聂东伶. 水分胁迫对2个蓝莓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9(8): 109–114.
[25] Bishal G T, Takeshi F. Plant adaptation to multiple stresses during submergence and following De-submerg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5, 16(12): 30164–30180.
[26] 聂功平, 陈敏敏, 杨柳燕, 蔡友铭, 许锋, 张永春. 植物响应淹水胁迫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57–64.
[27] 朱向涛, 金松恒, 哀建国, 蒋海凌, 王翔. 牡丹不同品种耐涝性综合评价[J]. 核农学报, 2017, 31(3): 607–613.
[28] 徐杰, 屠娟丽. 几种湿地植物水涝逆境生理研究[J]. 北方园艺, 2014(4): 73–76.
[29] 郭豪, 田浩, 张素勤, 王艺琴, 刘进平, 耿广东. 朝天椒苗期对水涝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J]. 北方园艺, 2022(2): 1–8.
[30] 常春丽, 王展, 王晶英. 淹水胁迫对丁香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8(17): 105–110.
[31] 李立婷, 刘文静, 张鸽香. 不同种源流苏树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涝性评价[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2, 41(10): 19–29.
[32] 徐倩, 邬梦晞, 曾心美, 姜贝贝, 贾茵, 李梦霞, 张曼瑜, 张璐, 蔡露, 黄文沛, 潘远智. 木芙蓉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其耐涝性综合评价[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2, 30(2): 202–212.
[33] 王萍, 胡永红, 王丽勉, 刘庆华. 观赏植物耐涝性鉴定指标的种类及其评价方法[J]. 北方园艺, 2007(11): 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