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庆芝,王开疆. 中药白芷的品种论述[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0,23(2): 22.[2] 王梦月,熊英,贾敏如. 白芷的产销概况[J]. 华西药学杂志,2002,17(4):305-306.[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07.[4]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第三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423.[5]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上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950-953.[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5卷3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35.[7]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134-136.[8] 苏颂(宋). 图经本草(辑复本)[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68.[9] 王年鹤,秦慧珍,黄璐琦,等. 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研究Ⅰ.中药白芷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形态解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8): 529.[10] 王年鹤,秦慧珍,黄璐琦,等. 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研究Ⅱ.中药白芷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和花粉形态[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9): 584. [11] 夏黎明,姚成. 中药白芷的研究现状[J]. 中医药研究, 2002,18(5): 56-58.[12] 赵兴增,冯煦,董云发. 白芷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 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347-354.[13] 魏玉平,刘俊,颜小林,等. 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评判指标的研究[J]. 中草药, 2001,32(4): 318-319.[14] 何开家,张涵庆. 白芷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8,22(3): 59-62.[15] 卢嘉,金丽,金永生,等. 中药杭白芷化学成分的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28(3): 294-298.[16] 邓捷圆. 不同产地白芷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4,4(4): 335-338.[17] 刘红梅,张明贤. 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和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29(3): 241-244.[18] 邓瑞,张静,罗维早. RPLC-UV同时测定川白芷中6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23): 3 184-3 187.[19] 邓捷圆.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白芷中2种香豆素的含量[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21(5): 354-357.[20] 马逾英,钟世红,贾敏如,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白芷中总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J]. 华西药学杂志, 2005,20(2): 159-160.[21] 王春梅,崔新颖. 白芷香豆素的镇痛机制初探[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2): 121-123.[22] 卢闻,贺浪冲. 白芷香豆素类有效部位体外透皮性特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3(12): 939-941.[23] 李宏宇,戴跃进,谢成科. 川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 华西药学杂志, 1990,5(2): 79-82.[24] 张强,李章万. 杭白芷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 中药材, 1997,20(1): 28-30.[25] 张国彬,薛教渊. 杭白芷精油化学成分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3): 159-60.[26] 聂红,沈映君,曾南,等. 白芷总挥发油对疼痛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药理与临床, 2002(3): 11-14.[27] 王玉春,聂红. 白芷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及对PGE2和血糖的影响[J]. 江苏中医药, 2002,23(10): 54-55.[28] 戴跃进,谢成科,李宏宇. 白芷中的微量元素分析[J]. 华西药学杂志, 1990,5(1):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