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09(11): 31—33.[2] 文杜娟,陈风波. 杂交水稻种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4(4): 402—405.[3] 程式华.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5): 647—651.[4] 冯荣坤. 超高产水稻育种中理想株型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7): 19—22.[5] 唐茜,叶善蓉,单洪丽,罗学平. 引进茶树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24(3): 303—308.[6] 乔亮. 水稻蔗糖合成酶基因家族的初步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7] 黄雪方,金雅琴,李冬林. 两种石蒜生长发育期鳞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及POD活性的变化[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3): 16—19.[8] 刘清,童建华,史齐,彭克勤,王若仲,蔺万煌, Mohammed H K,沈革志,萧浪涛. 一个矮秆多分蘖水稻突变体的植物激素动态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13): 2519—2528.[9] 王惠群,肖浪涛,杨艳丽,童建华,康朵兰. 矮壮素对中薯3号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23(2): 200—204.[10] 郝再彬,苍晶,徐仲. 植物生理实验[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11] 张迟. 抑制马铃薯Acid Invertase基因表达对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影响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12] 张志良. 植物生理实验指导手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3] 陈庭木,王多明,方兆伟,秦德荣,樊继伟,吕孝财,徐大勇. 水稻超高产潜力鉴定重要农艺性状因子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6): 7081—7085.[14] 许大全. 光合作用气孔限制分析中的一些问题[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7,33(4): 241—244.[15] Intapruk C, Yamamoto K, Sekine M Takano M, Shinmyo A. Regulatory sequences involved in the peroxidase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Plant Cell Reports, 1994,13: 123—129.[16] 李春俭. 植物激素在顶端优势中的作用[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5(6): 401—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