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红娟. 卷丹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栽培特性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 付亮,黄娟,谢洲,李勇,王强. 达州地区药用百合卷丹高产栽培技术探索[J]. 南方农业, 2015(9): 56—57.
[3] 何长芳,马福贵. 春化时间对卷丹珠芽发芽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0(16): 89—91.
[4] 马素娴,田志强,亢秀萍. 山西野生卷丹百合鳞茎组织培养[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40(4): 319—321.
[5] 黄利亚,崔凯峰,黄柄军,于文杰,陈庆红,冯秀春,马宏宇,范宇光. 长白山区垂花百合园艺栽培技术[J]. 北华大学学报, 2015,16(4): 518—520.
[6] 郑爱珍,张峰. 百合的繁殖方法[J]. 北方园艺, 2004(4): 43.
[7] 姜春华. 西伯利亚百合花丝组织培养研究[J]. 甘肃农业, 2008(8): 92—95.
[8] 丁兰,赵庆芳,刘瑞梅. 马可波罗百合的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J]. 广西植物, 2004,24(1): 37—39.
[9] 郭海滨,雷家军. 卷丹百合鳞片及珠芽组织培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2): 72—73.
[10] 潘佑找,柯尊涛,赵宇瑛. 不同外植体对兰州百合组织培养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19): 242—245.
[11] 徐真. 百合鳞茎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及褐变的控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2] 蒋益虹. 百合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03,29(5): 5—18.
[13] 谢丽霞,杜建伟,李海杰,吴芷君.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解决途径[J]. 垦殖与稻作, 2006(1): 61—62.
[14] 赵鹂,杨晖. 大花蕙兰外植体组培褐变的控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24(5): 109—112.
[15] 张红.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6): 2257—2258.
[16] 李新凤. 牡丹胚离体植株再生及组培中褐化问题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7] 陈惠娟.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产生机理及克服措施[J]. 植物保护, 2005,31(2): 79—82.
[18] 吴永英,张喜林,高兴武,崔杰,于歆. 甜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甜菜糖业, 2004(1): 17—20.
[19] 付影,荣俊冬,陈礼光,郑郁善.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研究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 3(3): 190—193.
[20] 王明华,李光晨,李正应. 芭蕾苹果微繁中抑制褐化的研究[C]//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365—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