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政贤. 中国马尾松[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4–15.
[2] 秦国峰. 马尾松培育及利用[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7: 135–180.
[3] 杨模华,李志辉,张冬林,黄振,丁贵杰. 马尾松嫩茎愈伤组织保持、增殖与不定芽分化培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0): 12–17.
[4] 季孔庶,王章荣,陈天华,王明庥. 马尾松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继代扦插复壮效果[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16(4): 13–17.
[5] 杨艳. 马尾松幼胚培养及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黄振. 马尾松幼苗茎段和春梢茎段组织培养[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 唐婷婷. 马尾松优良种源桐棉松组培技术的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8] 杨模华,张冬林,李志辉,靳小翠,丁贵杰. 马尾松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1,47(9): 904–912.
[9] 郑武林. 马尾松与落叶松高效离体再生体系建立[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0] 薛鹰. 马尾松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1] 王胤,姚瑞玲. 马尾松优良种源高效组培育苗技术体系构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42(6): 43–51.
[12] 王胤,姚瑞玲,李慧娟,张烨. 基于外植体生理复幼的马尾松茎段芽无菌离体培养[J]. 植物生理学报, 2019,55(9): 1375–1384.
[13] 姚瑞玲,王胤,吴幼媚. 马尾松组培生根关键因子分析[J]. 广西植物, 2016,36(11): 1288–1294,1375.
[14] 姚瑞玲,王胤. 温度对马尾松组培单芽不定根发生的影响[J] .广西植物, 2016,36(11): 1282–1287.
[15] 齐力旺,韩素英,杨云龙,李怀忠,吴晓玲. 几种裸子植物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7,3(1): 19–22,91.
[16] 顾淑荣,朱至清,赵敬芳,陈正华. 白皮松和油松雌配子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J]. 植物学报, 1995,37(3): 217–221.
[17] 杜雪玲,张振霞,余如刚,符义坤.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成因及其预防[J]. 草业科学, 2005,22(1): 24–27.
[18] 张东方. 植物组织培养培养技术[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 12–15.
[19] 黄健秋,卫志明. 松属树种的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J]. 植物学通报, 1994,11(1): 34–42.
[20] 吴元立,严学成. 银杏成熟胚乳培养的细胞组织学观察[J]. 果树科学, 1998,15(4): 327–331.
[21] 初立业,宏波邵. 植物激素在松树离体快速繁殖中的作用[J]. 生物技术通报, 1995(1): 6–10.
[22] 吕晓波,陈力,陈香兰. 热激对低温预处理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1(3): 209–210.
[23] 齐力旺,杨云龙,韩素英,冯建成,王勇强. 樟子松胚乳单倍体愈伤组织发生与分化的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1996(8): 17–18,25.
[24] 王敬驹,陆文梁,匡柏健. 小黑麦杂种胚乳的离体培养研究[J]. 植物学报, 1982,24(5): 420–425,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