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
[2] 伍淳操,郭小红,刘霞,杨敏,吴文辉. 近5年牡丹皮现代药学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20,29(3): 281–284.
[3] 陈平平. 中国牡丹的起源、演化与分类[J]. 生物学通报, 1997,32(3): 5–7.
[4] 丁彩真,于曙光,王艳丽,金玉波,郑国生. 丹皮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4,31(7): 30–33.
[5] 王云. 牡丹皮有效成分药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2(16): 63–64.
[6] 李荣,李俊.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05,9(7): 481–483.
[7] 陈丛瑾,黄克瀛,李德良,王贵武. NaNO2-Al(NO3)3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香椿叶总黄酮的含量[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28(5): 104–107.
[8] 徐金龙,张红梅,徐秀泉.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牡丹皮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中国药房, 2011, 22(27): 2536–2538.
[9] 王自军,杨红兵,齐誉,边丽. 正交设计研究石韦总黄酮和鞣质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1): 463–464.
[10] 帕塔尔?尼牙孜,邱远金,王婷媛,朱国强,贾晓光,蔡永国. 正交实验优化新疆沙棘果渣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西北药学杂志, 2016,31(2): 119–120.
[11] 杨振晶,张秀省,褚鹏飞. 牡丹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5(16): 184–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