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丽俐.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菌Y21发酵条件的优化[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8(3): 109–112.
[2] 张平, 李朝阳, 赵清泉, 王立海, 马玲. 生防细菌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2(10): 107–116.
[3] 卢丽俐. 油茶炭疽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发酵及抑菌机理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6.
[4] 吴鹏飞.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抗病机制初探[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9: 83.
[5] 李志真, 黄勇, 谢一青. 福建省油茶遗传资源多样性[J]. 福建林业, 2015, 42(5): 20–22.
[6] 卢丽俐, 简丽华, 蔡长福, 邓恢. 闽西油茶无性系早期生长和经济性状初步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20, 47(2): 6–9.
[7] 彭邵锋, 陆佳, 陈永忠, 陈隆升, 王瑞, 王湘南, 马力. 油茶品种资源现状与良种筛选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12, 30(4): 174–179.
[8] 罗建, 周瑛. 油茶长林23号的选育报告[J]. 江西农业, 2018, 11(20): 35.
[9] 彭邵锋, 陆佳, 喻锦秀, 陈永忠, 马力, 彭映赫. 21个山茶种质对炭疽病和软腐病的抗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12): 20–24.
[10] 洪文泓, 蓝扬辉, 黄永芳, 董斌. 19个油茶无性系的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分析[J]. 广东林业科技, 2015, 31(5): 17–22.
[11] 张志良, 李小方.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5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316.
[12] 邓艳, 常明山, 朱英芝, 李德伟, 吴耀军, 蒋学建. 不同油茶品种叶片3种保护酶活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5): 686–689.
[13] 黄迪, 饶筱, 吕嘉妍, 黎勇, 陈园, 黄永芳, 陈祖静. 广东省149个油茶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性及其病原菌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3): 652–661.
[14] 张蕊, 杨石有, 刘晓妹, 蒲金基, 张贺. 芒果炭疽菌致病力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39(8): 51–54.
[15] 王泽平, 段维兴, 李毅杰, 梁强, 周主贵, 张木清, 林善海. 甘蔗梢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7(3): 67–72.
[16] 吴鹏飞, 龚洪恩, 姚小华, 常维霞, 王开良.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4): 158–163.
[17] 沈万芳.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林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及叶片结构抗病机理的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9.
[18] 吴鹏飞, 姚小华. 种植密度对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害发生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41(3): 455–460.
[19] 杨华, 赵丹阳, 秦长生, 徐金柱, 揭育泽, 廖仿炎.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J]. 植物保护, 2015, 41(2): 195–199.
[20] 魏婧, 徐畅, 李可欣, 贺洪军, 徐启江.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与植物抗逆性[J]. 植物生理学报, 2020, 56(12): 2571–2584.
[21] 陈亮, 陈年来. 西瓜叶片防御酶活性与枯萎病抗性的关系[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1): 77–83, 114.
[22] 常明山, 邓艳, 廖旺姣, 苏全, 方小玉, 吴耀军.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2): 141–146.
[23] 匡蓉琳, 冯皓, 孙思, 单体江, 黄永芳, 王军. 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及与生理活动的关系[J]. 中国森林病虫, 2015, 34(3): 1–4.
[24] 伍小兵. 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研究[J]. 现代园艺, 2012, 35(12):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