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aples G, Herbst D R. A tropical garden flora [M]. Hawaii, USA: Bishop Museum Press, 2005.
[2] 武丽琼. 红花风铃木的引种栽培及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7): 77–79.
[3] 王定跃, 谢佐桂, 林健. 深圳市生态景观林带主题树种的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8(S1): 115–117.
[4] 张静, 廖绍波, 孙冰, 罗水兴, 陈勇, 施国政, 张珂. 观赏树种黄花风铃木花期物候与花形态[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4): 759–764.
[5] 蔡德才, 方良, 尚秀华, 张沛健. 风铃木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J]. 桉树科技, 2016, 33(3): 46–50.
[6] 龙丹丹, 代晓康, 史鸿基, 蒋明, 邓星, 文波, 伍佳, 李晓泳. 6种风铃木高接换冠大苗速成技术试验初探[J]. 现代园艺, 2022, 45(17): 41–43.
[7] 金海湘, 戴金宏, 黄桂莲, 陈峥, 黄颂谊. 华南风铃木类植物种质资源的形态与分子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7): 36–41.
[8] Grose S O, Olmstead R G. Taxonomic revisions in the polyphyletic genus Tabebuia s. I (Bignoniaceae) [J]. Systematic Botany, 2007, 32(3): 660–670.
[9] Gentry A H. Bignoniaceae: Part II (Tribe Tecomeae) [J]. Flora Neotropica, 1992, 25(2): 1–370.
[10] 黄宝华. 黄花风铃木穴盘育苗基质筛选的研究[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 29(4): 29–32.
[11] 曾珠, 许学洪, 严冯权, 冯光钦, 李元策, 冯明飞. 热带北缘地区风铃木火焰木引种试验及大苗移栽技术[J]. 山东林业科技, 2017(5): 35–38.
[12] 李玲莉, 王宝宁, 张鹏. 黄花风铃木在重庆的引种栽培[J]. 园林科技, 2016(1): 11?15.
[13] 李进华, 林茂, 孙开道, 汪小玉. 黄花风铃木园林用容器大苗培植关键技术[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 163(2): 75?77.
[14] 尚秀华, 高丽琼, 张沛健, 林彦, 彭彦. 3种风铃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 桉树科技, 2016, 33(1): 38?42.
[15] 王熙. 园林树种黄花风铃木[J]. 广东林业科技, 2007, 23(2): 115–116.
[16] 陈卫国. 深圳南山区前海路黄花风铃木赏析[J]. 广东园林, 2014, 36(2): I0005–I0008.
[17] 张静, 廖绍波, 孙冰, 罗水兴, 陈勇, 施国政, 张珂. 观赏树种黄花风铃木花期物候与花形态[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4): 759-764.
[18] 潘文, 张卫强, 张方秋, 甘先华, 周平, 李明帅. SO2和NO2胁迫对红花荷等植物光合生理影响及抗性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6): 1075?1081.
[19] 丁晓纲, 刘喻娟, 张晓珊, 张应中, 蔡坚, 贾朋, 陈清凤. 不同浓度指数施肥对美丽异木棉等3个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4): 619?624.
[20] 张捷, 李蓉蓉, 孟景祥, 张勇, 仲崇禄. 我国风铃木类植物叶性状表型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研究, 2021, 41(6): 851?861.
[21] 黄稚清, 吴林源, 高筱钰, 丁释丰, 肖观康, 秦新生, 冯志坚. 62份紫花风铃木的表型多样性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37(9): 1156–1166.
[2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九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23] 李蓉蓉, 孟景祥, 张勇, 魏永成, 张捷, 仲崇禄. 4种风铃木在不同栽培地区叶表型性状适应性变异[J]. 热带林业, 2021, 49(2): 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