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及储存转运研究进展
    银凤, 刘青青, 刘晓春, 张大生, 崔丽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80-8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12
    摘要86)      PDF(pc) (367KB)(6660)    收藏
    类胡萝卜素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色素,一般由8个异戊二烯单元首尾相连而成的C40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组成。在植物中,类胡萝卜素除了赋予植物器官呈色以外,在体内还执行着多项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虽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较为清晰,但是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以及在体内的储存和转运机制还不明确。本文简要概述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代谢调控、储存定位和萜类物质转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介导类胡萝卜素转运的分子及鉴定转运体的方法,以期为研究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和转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郑嘉馨, 张 建, 蒋倍娴, 章玉丽, 胡锦余, 赵 延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361-36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2
    摘要97)      PDF(pc) (363KB)(3797)    收藏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是对传统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中药经食品级微生物发酵后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还具有改善口感、节约资源等优势,在养殖、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拥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相关研究进展,主要从发酵技术、菌种选育和药食同源性中药的角度分析发酵对其协同效应、口感等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后续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养分添加影响植物干旱响应的可视化分析
    赵永菊, 欧阳胜男, 铁烈华, 崔 雍, 段洪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2, 51 (5): 405-41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5.012
    摘要107)      PDF(pc) (409KB)(1934)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未来全球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还会继续增加,这将进一步制约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很多研究发现养分添加会影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但是缺乏文献追踪和可视化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R语言的Bibliometric包对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搜集的关于养分添加影响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文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2008~2021年间,关于养分添加影响植物干旱响应的论文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增长最快。该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3篇),而且各机构间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论文大多发表在农业、林业领域期刊,其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Agronomy-Basel,H指数最高的是Global Change Biology。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有“drought”“climate change”“fertilization”“nitrogen”“yield”以及“water use efficiency”等。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在养分添加影响植物干旱响应的一系列研究中,国内外科研人员重点关注植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理动态过程。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预测养分添加影响植物干旱响应的机制将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石蒜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学研究
    付文佛, 肖 涛, 张永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271-2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1
    摘要144)      PDF(pc) (6727KB)(1899)    收藏
    对17种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基本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蒜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环状结构,全长158 335~158 761 bp,总GC含量37.7%~37.8%。基因数量为133~13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糖体RNA基因、转运RNA基因数目稳定。含有散在重复序列41~57个,检测到66~7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A/T重复最多。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编码密码子数量在26 448~26 740个之间,共有31 个密码子的 RSCU 值大于1,而其中29 个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为A或U,表明17个石蒜属植物偏好A或U结尾的密码子。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石蒜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不存在重排和倒置,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非编码区的变异频率高于编码区。IR边界分析表明,由于IR区的收缩和扩张,部分物种中的rpl22、rps19、ndhF基因均出现跨过JLB或JSB边界的情况。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筛选出trnG-UCC、atpF-atpH、psbC-trnS-UGA-psbZ、trnG-GCC-psbZ、rpl32、trnL-UAG-rpl32-ccsA、rps15-ycf1等高变基因和基因间隔区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石蒜属物种形成单系,支持该属独立的分类地位。传统的基于雄蕊和花冠形态划分的整齐花亚属和石蒜亚属的物种均未形成单系,基于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对石蒜属植物属下物种进行分类仍值得商榷。同时,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安徽石蒜L. anhuiensis、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稻草石蒜L. straminea、玫瑰石蒜L. rosea杂交起源的观点,并揭示了它们可能的母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水培与泥炭土培金线莲生长及代谢差异比较
    赵 琪, 王 弛, 赵 峰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22-3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3
    摘要115)      PDF(pc) (419KB)(1555)    收藏
    系统比较以水培和土培方式栽培30 d和90 d的金线莲生长指标、品质组分构成的差异,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金线莲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培,水培第30天根长显著增加,第90天根长及叶面积显著增长,但茎粗有所下降;水培第30天净光合速率显著增长,水培第90天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从组分上看,水培第30天总黄酮及金线莲苷含量显著增加,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水培第90天,天冬氨酸、天门冬酰胺、γ-氨基丁酸和蛋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代谢通路上,与土培组相比,水培组金线莲第30天脂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二萜及次级代谢生物合成显著上调;第90天脂质和次级代谢通路显著上调,二萜生物合成则发生下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厦门市茶园遥感提取
    李 艳, 张 帆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327-33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7
    摘要78)      PDF(pc) (7578KB)(1550)    收藏
    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为研究区,以Sentinel-2 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多时相的Sentinel-2光谱在不同地物上的光谱特征差异,选择敏感光谱构建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作为茶园提取特征,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茶园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结合Sentinel-2光谱和纹理信息,在多个时期都能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其中,在10月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分别为95.53%和0.9088;4月和12月的分类精度比较接近,总体精度分别为94.28%和94.41%,Kappa系数分别为0.8889和0.8881;7月的分类精度最低,总体精度为91.05%,Kappa系数为0.8254。分类结果满足茶园管理研究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韦兰英, 曾春阳, 杨小兰, 黄道京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2): 100-1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2.002
    摘要136)      PDF(pc) (3264KB)(1539)    收藏
    关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研究通常基于功能性状的物种均值,然而同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因此,探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可塑性对于理解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适应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广西大瑶山地区4种生境(草地、灌草地、林缘及林下)下的药用植物剑叶耳草Hedyotis caudatifolia为试材,通过测定叶片形态、气孔特征和叶片解剖学性状,以及植株高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分析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可塑性,以及这些指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的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差异,其中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变异系数最高,而叶片碳含量、叶片疏松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可塑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比叶面积、栅/海比等。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异与光能利用、水分传导和养分策略密切相关,以光适应为主导。叶片解剖性状对生物量变异的贡献率为36%,气孔特征、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的贡献率分别为24%、22%和18%。剑叶耳草叶片功能性状间的相关组合及其变化,使其能充分利用不同生境的光照、水分等资源,以应对逆境条件,维持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该研究结果为剑叶耳草在生境退化状况下的生存状态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枇杷PYL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林秋香, 韩雨昕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1-1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1
    摘要84)      PDF(pc) (452KB)(1351)    收藏
    脱落酸(ABA)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激素之一,ABA受体Pyrabactin Resistance 1 (PYR)-like (PYL)于信号通路的顶端发挥核心调控作用,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PYL基因家族尚未鉴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枇杷12个PYL基因家族成员,枇杷PYL蛋白分子量为10.47~29.12 kDa,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枇杷PYL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显示PYL基因家族包含三个亚家族,且枇杷EjPYL1与拟南芥AtPYL13亲缘关系较近。枇杷PYL蛋白含有1~6个motif,其中motif3为家族成员共有。枇杷PYL基因家族成员在物种内存在共线性,与拟南芥的物种间共线性有2对。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枇杷PYL基因启动子含有低温、干旱、光以及激素响应元件。枇杷幼果转录组分析表明,果肉和种子中EjPYL6和EjPYL8基因受低温诱导上调表达。该研究结果将为枇杷ABA信号转导途径的解析和抗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广西苦树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李金花, 潘秀莲, 刘 秦, 魏秋兰, 朱昌叁, 陈 荣, 黄华希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135-1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07
    摘要128)      PDF(pc) (560KB)(1253)    收藏
    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苦树Picrasma quassioides群落,以分析其生境特征、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苦树群落物种组成丰富,10个样地共有维管植物85科207属255种,主要优势科为大戟科、豆科、禾本科、桑科等。苦树群落种子植物分为14个区系类型,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热带成分占总属数的72.73%,具明显的热带区系特点;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苦树在群落Ⅰ和群落IV中生长旺盛且为优势种,是苦树的理想生境。调查样地内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群落Ⅱ乔木层和灌木层的3个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群落Ⅳ乔木层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苦树根系萌芽力强,封禁措施对苦树居群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外源独脚金内酯对烟草腋芽伸长及独脚金内酯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田慧源, 唐博希, 王原秀, 刘 帆, 郭凯阳, 刘国琴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369-3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1
    摘要125)      PDF(pc) (6086KB)(1208)    收藏
    通过研究外源独脚金内酯(SL)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腋芽伸长及其SL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SL与烟草腋芽生长的关系及烟草腋芽伸长过程中SL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为SL调控烟草腋芽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石蜡切片和转录组技术研究烟株打顶后烟草腋芽分生组织发育及在SL生物合成类似物GR24处理下腋芽SL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烟草腋分生组织由中央母细胞区(CM)、周缘分生组织(PM)和肋状分生组织(RM)三个细胞区域组成,其中CM位于腋分生组织顶端,其可通过基部及侧面细胞的分裂形成PM及RM,PM位于腋分生组织两侧,RM处于CM下方及PM内侧的位置。三个细胞区域的细胞体积、排列方式不同,说明分生组织中各部分细胞分裂存在差异性;腋分生组织发育形成腋芽后,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发现,GR24能抑制1~3节位腋芽的伸长,而BR能促进腋芽伸长;转录组分析发现,SL能影响其自身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与CK和独脚金内酯合成抑制剂(TIS-108)处理相比,SL诱导D27D14DAD2SMAX1-LIKE4的表达,而在TIS-108处理中D27D14DAD2下调表达,SMAX1的表达受到SL的抑制,而TIS-108处理诱导SMAX1的表达。烟草腋芽由腋分生组织三个细胞区域发育而来,同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腋芽的影响不同,BR促进烟草腋芽的伸长,而SL抑制腋芽伸长,且在烟草腋芽伸长过程中其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张应明, 王 婷, 邓双文, 崔煜文, 谭海蓉, 陈红锋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43-25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8
    摘要129)      PDF(pc) (5121KB)(1170)    收藏
    为全面了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并为区内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保护管理和科普教育提供数据支持,于2023年6月至8月通过样线法对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并结合文献资料对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及资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车八岭保护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5科75属231种(含种下等级),本次调查新增保护区内植物64种,隶属于11科28属。(2)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单种科6科、单种属38属,分别占总科、属数的24.00%和50.67%,表明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和孑遗性。(3)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其中科属以热带成分为主,分别占总科、属数的60.00%和68.00%;物种以亚热带成分为主(54.98%),热带成分次之(29.87%),符合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热带区系性质。(4)与周边保护区相比较,车八岭保护区与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最为密切,科属种的相似性指数(Jaccard/Krober系数)分别为92.00/96.00、73.42/85.33、42.42/62.86,推测与两者地理距离较近和气候特征相似有关。(5)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具食用价值6种、药用价值145种、观赏价值141种和工业价值32种,并发现4种国家重点保护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SBE法的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杨 蓉,雷江丽,曹 华,徐珊珊,陆 婷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25-5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9
    摘要60)      PDF(pc) (300KB)(1104)    收藏
    为了了解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的构景主要因素和公众喜爱程度,以深圳市公园绿地中簕杜鹃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随机选取的25个景观样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25个群落景观样本的美景度值为–0.776~0.700,公众对于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样本总体喜爱度一般。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簕杜鹃景观美景度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群落整体协调性(X4)、观赏特性多样性(X5)和簕杜鹃应用独特性(X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美景度评价模型,即SBE=0.425X4+0.247X5+0.503X9,可较为准确地评价簕杜鹃景观的美景度。该研究结果为营造和改造提升簕杜鹃植物景观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血叶兰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指标筛选
    许丽丽, 孟新亚, 尤燕平, 宋希强, 陈耀丽, 钟云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12-2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2
    摘要79)      PDF(pc) (500KB)(1098)    收藏
    为探究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以炼苗后自然生长约6个月龄的血叶兰组培苗为试材,盆栽控水模拟干旱条件下,分析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评价其抗旱性主要响应因子,为血叶兰保育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血叶兰株高较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但茎粗无明显影响;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少,叶绿体色素(Chl)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而花色素苷(ACN)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植株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及生物活性物质总黄酮(TF)、总酚(TP)和多糖(PS)含量均增加。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MDA、可溶性糖、多糖和相对含水量可作为血叶兰耐旱性的首先评价指标,茎粗、SOD活性可为辅助指标。综上,适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50%~55%) 可促进血叶兰渗透调节物质、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积累,若基于提升血叶兰品质,建议在采收前进行短期的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5%~20%)以提升植株生物活性含量,该研究结果对血叶兰栽培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广东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吴世远, 陈圣来, 罗森元, 王 帅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149-15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09
    摘要105)      PDF(pc) (5085KB)(1054)    收藏
    采取踏查、样线和样方调查法对广东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植物种类组成与区系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72科652属1320种,与邻近同等级的保护区相比,物种数量较丰富;野生植物的科组成以中等科和寡种科占优势,两者共占61.63%,属组成以寡种属(2~5种)和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共占野生植物总属数的91.48%;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3个分布型和14个变型,以热带分布型属为主(80.83%),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属占比最高,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成分也较丰富。温带成分占总属数的17.79%(不计世界分布)。百涌自然保护区热量充沛,维管植物种类丰富,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
    王亚荣, 凡 强, 吴 鸿, 王健松, 廖文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453-46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11
    摘要97)      PDF(pc) (6170KB)(835)    收藏
    陈皮是著名传统中药,药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品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并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成果对陈皮的基源进行考证,包括基源植物、原产地及种植历史、有效成分及药效分析、分子水平的亲缘关系研究等。陈皮以广东省所产的“广陈皮”为佳,广陈皮又以广东新会地区产的“新会陈皮(茶枝柑C.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作为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质量尤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橘皮陈用始于梁代,盛于明清,传至现代;明朝明确提出“陈皮广中为胜”,强调广陈皮的道地性。陈皮品类丰富,其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除橙皮苷外,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来源的陈皮,建议加入下一版的《中国药典》,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南丰蜜桔、年橘、椪柑、芦柑等栽培品种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成分含量与茶枝柑差异较小,可作为陈皮应用的有效种植资源。我国丰富的野生柑橘资源具有强的抗性和对生境的适应能力,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应加强针对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该考证结果可为广陈皮、陈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物种组成与区系特征研究
    霍春霖, 张忠华, 胡 聪, 徐超昊, 胡 刚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424-43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8
    摘要125)      PDF(pc) (766KB)(820)    收藏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广西桉树人工林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广西桉树人工林中有维管植物120科369属584种,包含蕨类植物15科28属49种、裸子植物4科4属6种和被子植物101科337属529种,分别占广西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8.83%、18.35%和6.37%,表明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桉树人工林中植物以灌木(201种)为主,藤本(91种)最少。在科、属水平上,以大科、中等科、单种属和少种属为主,大多数植物属和种趋于大科及单种属、少种属内,表明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科属组成较分散。优势科属种含有丰富的原始类群,表明区系成分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属分布区类型共有14个分布型和15个变型,热带与温带性质属的比值(R/T值)达5.37,以热带成分为主,其中泛热带成分占最大优势。区系中出现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仅2属2种。总的来看,广西桉树人工林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热带性质明显,起源古老,但特有成分缺乏,分化程度较低。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开展广西桉树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分析,可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采后蓝莓果实硬度和果胶的影响
    孙萌萌,陶乐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75-4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2
    摘要89)      PDF(pc) (698KB)(790)    收藏
    针对蓝莓采摘后的不易贮藏、硬度下降等问题,以蓝莓果实为材料,用不同浓度褪黑素(0、50、100、150 mg·L–1)处理,通过测定果实硬度、果胶含量、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果胶裂解酶(PL)活性、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果胶甲酯化程度、β-消除反应程度、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探讨褪黑素对蓝莓果实保鲜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均可延缓蓝莓硬度下降,但处理浓度较低时(50 mg·L–1)效果不明显,150 mg·L–1处理的蓝莓果实保鲜效果最佳,保持果胶含量,抑制PG、PL、PME和β-GAL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减少果胶去甲基化。说明褪黑素通过抑制果胶相关酶活性延缓细胞壁多糖的降解,该处理对于蓝莓果实的采后保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南药广陈皮(茶枝柑)种植技术规范
    王亚荣,凡 强,吴 鸿,王健松,廖文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40-5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11
    摘要63)      PDF(pc) (461KB)(739)    收藏
    广陈皮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为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规范化种植可为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中根据2006~2023年新会区不同生态区域种植茶枝柑的技术措施,结合广东省南药(广陈皮)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9~2023年的实地调查,从种植品种、产地环境、种苗生产、大田种植、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其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方枝蒲桃的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分布
    夏 连, 许 涵, 李艳朋, 秦文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46-5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6
    摘要69)      PDF(pc) (615KB)(720)    收藏
    以海南尖峰岭60 hm2大样地中方枝蒲桃Syzygium tephrodes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群结构特点和生长动态变化规律,并探究株间竞争强度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 方枝蒲桃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幼苗数量丰富,种群死亡率随径级增大波动增加或者波动下降而后在Ⅳ阶段极速递减,波动幅度在第Ⅳ至Ⅴ径级最明显,死亡率在Ⅳ级以后快速下降并趋于平稳。(2) 方枝蒲桃的存活曲线总体表现为Deevey-Ⅲ型,即早期死亡率高,一旦存活至某一年龄,死亡率较低。(3)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在经历未来2、4、6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综上所述, 方枝蒲桃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但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该研究为方枝蒲桃的园林应用和保护对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建议应进一步加强生境保护,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群落内种群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柑橘采后品质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吴含露, 曾玲珍, 林育钊, 林河通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1): 78-8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1.012
    摘要90)      PDF(pc) (354KB)(695)    收藏
    柑橘Citrus spp.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其果实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然而,柑橘果实采后容易发生腐烂、失水、营养损失和病害,导致果实品质劣变,商品价值降低。本文就柑橘果实采后外观色泽,果实水分,果肉糖、酸、维生素C含量变化,果实病害青霉病、褐斑病、枯水病、油斑病发生,以及低温贮藏、热处理、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化学保鲜剂、生物技术保鲜等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柑橘保鲜效果、保持柑橘果实采后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提供科学依据与生产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不同年份柑普茶的微生物群落差异
    洪培玉, 王亚玉, 吴 鸿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191-20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1
    摘要127)      PDF(pc) (5289KB)(666)    收藏
    柑普茶是由新鲜的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ensis' 果实挖去果肉,将云南普洱茶填入其中所制成的,既有广陈皮的香味又有普洱茶香气。本研究针对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将柑普茶的茶叶和果皮分别进行研究,发现果皮与茶叶的微生物组成在陈化早期较相似,而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其物种组成差异越显著。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茶叶中,其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芽生葡萄孢酵母菌属Blastobotrys等。而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果皮中,陈化0~1年的优势细菌有葡萄球菌属等,其余三个陈化时间的优势细菌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真菌群落中,陈化0、1、5年的果皮以及五个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茶叶的优势菌属均为芽生葡萄孢酵母菌属,陈化7年和9年的柑普茶果皮的优势真菌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在柑普茶茶叶或果皮中,不同陈化时间共有的ASV丰度占绝大多数样本丰度的75%以上,对共有ASV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曲霉属Aspergillus在关系网中与其他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但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中其丰度并不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了哥王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张 群, 陈 颖, 曹晟烜, 邓传远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1): 60-6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1.009
    摘要84)      PDF(pc) (411KB)(662)    收藏
    为探究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海岛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了哥王叶片进行取样并测定其功能性状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运用冗余分析研究了哥王叶功能性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了哥王的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9.76%~23.73%,其中叶体积变异幅度最大(23.73%),叶干物质含量变异幅度最小(9.76%),整体上了哥王叶功能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了哥王各项叶功能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系较密切。了哥王叶功能性状主要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正比,与叶厚度、叶体积成反比。了哥王的叶片可以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和组合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较好地适应海岛恶劣的环境。该研究结果可为了哥王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基于BLUP育种值与GGE双标图分析杉木第三代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适生性
    王润辉, 胡德活, 韦如萍, 晏 姝, 伍观娣, 黄 荣, 郑会全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1): 43-4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1.007
    摘要74)      PDF(pc) (1581KB)(645)    收藏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用材和碳汇造林树种。本研究以广东杉木33个第三代全同胞家系在不同生长地点的8年生径向生长表现(胸径)为基础开展多地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适生性遗传差异大(P<0.01),且地点、区组及地点与家系间的互作效应显著。采用基于个体模型的BLUP分析法计算每个试验地点参试家系的个体育种值,可将参试家系适生性进行初步划分,并筛选出个体育种值水平较高、适生性好的家系(家系1、4、13和31)。在此基础上,运用GGE双标图分析法进一步获得参试家系“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不同家系高产性与稳产性结论、理想家系选择列表,发现家系1、4、13、31和其他家系适生性评价结果与BLU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分析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植物名实图考》悬钩子属植物考证
    汪 韬, 肖定勇, 侯学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351-36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1
    摘要75)      PDF(pc) (7894KB)(634)    收藏
    通过对《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的悬钩子属Rubus植物进行分类性状梳理,开展产地标本研究和实地调查,对麦条草、面来刺、阴阳莲、蓬虆和覆盆子5种植物给出新的考证意见:麦条草为红腺悬钩子Rubus sumatranus Miquel;面来刺为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阴阳莲为太平莓R. pacificus Hance;蓬虆为灰白毛莓R. tephrodes Hance;覆盆子为插田泡R. coreanus Miquel。赞同前人对红梅消、泼盘和悬钩子的考证意见,认为白马鞍和白鲜皮并非悬钩子属植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桂味’荔枝一种罕见畸形果田间发生成因初探
    刘红枫, 黄 川, 陈春帆, 陈凤祥, 卢美英, 陈艳艳, 丁 峰, 卢荣清, 李叶清, 黎仿文, 彭宏祥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93-10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02
    摘要189)      PDF(pc) (651KB)(615)    收藏
    针对广西钦州产区‘桂味’荔枝Litchi chinensis ‘Guiwei’果园2022年春季坐果后大量出现一种罕见的“毛笔尖”形状畸形果问题,于2022年4月(谢花时)选择灵山县4个发生畸形果较典型的‘桂味’荔枝果园及1个未发生畸形果对照果园开展田间调查分析,探讨该畸形果形成过程及原因,为荔枝安全使用外源激素促花保果提供参考。调查表明,荔枝畸形果形成从雌花分化柱头伸长即开始异常,后演变成完全无果肉空壳“毛笔尖”状畸形果,这种“毛笔尖”状畸形果不容易脱落且完全丧失商品价值;4个荔枝果园的畸形果株率为94.0%~100.0%,单株畸形果穗率20.0%~24.0%,单穗畸形果粒率60.9%~65.1%,3个指标在4个果园之间差异均不显著。4个果园于控梢促花保果期均使用含苯肽胺酸的“宝赢”产品,其他没使用过苯肽胺酸促花保果的对照果园没有畸形果发生。因此,初步认为‘桂味’荔枝在当年气候条件下成花坐果期间对苯肽胺酸比较敏感,能使雌花柱头“拉长”异常而影响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最终形成无食用价值的空壳畸形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减磷对黄芪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黎 聪, 毛耀杰, 晋小军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2): 128-13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2.005
    摘要94)      PDF(pc) (712KB)(587)    收藏
    为了研究减磷对黄芪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测定黄芪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磷减量25%处理(P2)的减量增效效果显著,出苗率、叶面积、根长、根粗、鲜生物量、干生物量、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经济效益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较全量施磷分别增加6.76%、3.32%、6.76%、18.01%、2.13%、3.80%、26.00%、7.12%、12.04%、3.90%、10.72%和13.47%,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鲜产量、干产量、折干率、一等品率、总灰分、浸出物、多糖和黄芪甲苷较全量施磷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疏肝胃安颗粒制备工艺
    柯媛媛, 高永跃, 罗玉玲, 周训蓉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310-3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5
    摘要78)      PDF(pc) (890KB)(581)    收藏
    以柚皮苷含量和总固体收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疏肝胃安颗粒提取工艺的最佳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加水倍数;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颗粒成型工艺的药辅比、辅料比、胶态二氧化硅比例最佳水平,并采用综合加权法计算总评得分。结果表明,疏肝胃安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煎煮3次,第一次加7.5倍水,第二、三次加6倍水,每次煎煮45 min,滤过,浓缩;最佳成型工艺为辅料与浸膏比1:1、可溶性淀粉与糊精比1:1、胶态二氧化硅比例8%。验证3批总评的平均值为0.737,理论预测值为0.766,验证值与预测值相对偏差1.93% (小于5.0%)。优选的疏肝胃安颗粒制备工艺为其大生产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11种红树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张 柳,詹乔斯,郭 微,赖 灿,杨 琼,张 晖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65-47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1
    摘要116)      PDF(pc) (880KB)(577)    收藏
    为探究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差异性,以广东省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1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和TOP-1300冠层分析仪测定红树的光合速率日动态和叶面积指数,分析各目标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以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作为衡量红树植物吸收CO2能力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 海杧果Cerbera manghas、秋茄Kandelia obovata、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苦郎树Volkameria inermis 等6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余5种植物因光合午休现象呈双峰型曲线,其中海杧果最低,苦郎树最高。(2) 在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方面,3种灌木(老鼠簕、海滨木槿、苦郎树)和4种乔木(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银叶树、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表现较优秀。(3) 11种红树植物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聚类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固碳量最高的海滨木槿和苦郎树,第二类是固碳量中等的桐花树、海漆、银叶树、老鼠簕和无瓣海桑,第三类是固碳量最低的海杧果、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和秋茄。(4) 单位土地叶面积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中国野生唇形科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分析
    常梦琳, 陈新艳, 陈世品, 马 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34-2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7
    摘要134)      PDF(pc) (1475KB)(577)    收藏
    基于分类学数据库及大量文献资料,以行政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陆域分布的野生唇形科进行整理,统计其物种多样性、属的区系、分布地等信息,建立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地理分布数据集。截至 2024年1月,共记录100属1387种(含亚种、变种),其中属内含种数>150的属仅有黄芩属Scutellaria;属内物种数介于101~150的属为鼠尾草属Salvia (137种)、香茶菜属Isodon (106种);属内物种数介于6~50的共有36属,合计733种,是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的主要成分;属内包含种数≤5的属共有59个,合计119种,占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总种数的8.58%;属内只有一种在中国有分布的属多达33个,表明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属内种较为贫乏但属多样性高的特点。以黄芩属、鼠尾草属、香茶菜属为主要分布属,3属共394种,占总物种数的28.62%;野生唇形科在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东段、鄂西渝东山地、藏东南–滇西北地区、滇东–桂西山地,尤以云南省(658种)、四川省(532种)物种丰富度为最高;属的区系成分多样,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原则,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100属归属于15个正型与12个变型。以热带区系及温带区系占主导,与热带区系分布有关的属共计37属479种,明显占优势地位;温带成分次之;也有6个地中海区系分布的属及2个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属渗入。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功能多样,主要可分为药用植物类、香料植物类、蜜源植物类、野生蔬菜类、观赏植物类和油脂植物类。我国已对一些唇形科类群进行价值挖掘,但是部分类群的应用价值仍未见研究开发,值得深入开展机理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植物群落邻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否影响邻体效应?
    王丽萍, 乌俊杰, 陈凤仙, 冯 哲, 于小莉, 孙继文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3): 242-25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3.009
    摘要123)      PDF(pc) (1337KB)(546)    收藏
    植物群落邻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密度制约的重要预测因子,但在不同研究结论中邻体间系统发育关系对邻体效应的影响不一致。该文基于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NKI三个数据库,通过关键词检索邻体间系统发育关系对邻体效应的影响的相关文献(1980.01.01~2022.05.01),对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纳入分析文献35篇。邻体间系统发育关系对邻体效应的影响有三种: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效应(PNDD)、系统发育正密度制约效应(PPDD)和无系统发育密度制约,其文献篇数依次递减。PNDD主要受资源竞争、天敌和病原体的影响;PPDD与共生真菌、生境异质性小和生境过滤相关;而植物早期邻体间无直接的相互作用和性状无系统发育信号会导致无系统发育密度制约。邻体间系统发育密度制约结论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不同研究地点的环境异质性、研究方法、尺度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在探究邻体间系统发育对邻体效应的影响时,应尽可能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氮磷钾配施对烤烟苗期生长的影响
    雷 刚, 廉 云, 刘金亮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2, 51 (5): 351-36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5.004
    摘要142)      PDF(pc) (465KB)(527)    收藏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新品种贵烟202为试材,漂浮育苗,采用N、P2O5、K2O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及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几乎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苗期生长发育特性(叶片数、茎粗、苗高、叶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P2O5和K2O及其配施处理对烤烟苗期的生长指标影响显著,随着烟苗生长,营养液中N浓度越高对烟苗叶片数发育的影响逐渐增加,但是P2O5和K2O浓度对叶片数影响不显著;N浓度越高对烟苗叶面积影响越显著,烟苗早期N浓度越高叶面积越大,随着烟苗生长,叶面积随N浓度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烟苗前期P2O5和K2O浓度对叶面积影响不大,随着烟苗生长叶面积随P2O5和K2O浓度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烟苗茎围亦随N、P2O5和K2O浓度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肥可提高烤烟幼苗的叶片数、苗高、茎围和最大叶面积,促进烤烟幼苗生长。从上述生长指标综合来看,高浓度N和中等浓度P2O5、K2O组合处理对烤烟苗促生长效果最好,即营养液的N、P2O5、K2O浓度分别为10.50~12.00 mmol·L–1、4.50~5.25 mmol·L–1和 10.50 mmol·L–1较适宜于烤烟苗期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碳密度变化
    康 宁, 张 粤, 陈 羽, 董晶丽, 曾燕娜, 张运玲, 杨诗敏, 梅启明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27-2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6
    摘要81)      PDF(pc) (651KB)(520)    收藏
    为研究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的碳密度变化特征,根据象头山森林的植被类型和林龄,建立5个1 hm2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样地,并在样方建设后5年完成样地复查,分析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碳密度变化。结果显示:(1) 随着象头山森林的自然恢复,5个样地的个体密度均有明显提升,XTS-D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大,为2356株·hm–2,而针阔混交林XTS-E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低,为228株·hm–2。(2) 与初次调查相比,样地XTS-A、XTS-B、XTS-C和XTS-D碳密度均有增加,其中成熟林XTS-D样地内新增碳储量最高,增幅达22.41%;针阔混交林XTS-E的碳密度有所下降,降幅达9.23%。(3) 不同林龄样地径级结构有所差异,中等径级(Ⅳ和V)对成熟林XTS-A样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大径级(Ⅸ)在过熟林XTS-B中碳储量最高;而幼、中龄林(XTS-C和XTS-D)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小径级树木中(Ⅱ~Ⅳ)。(4) 5个样地碳密度排行前10的树种基本一致,XTS-E样地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虽然仍是碳密度和重要值较高的树种,但其个体数和重要值都有所下降;5个样地中碳密度增长最快的均为阔叶树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蒲葵子粗多糖脱蛋白方法及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活性
    刘 秋, 刘家全, 吴敬雨, 冉恒兴, 吴峥嵘, 金静维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01-20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2
    摘要101)      PDF(pc) (2862KB)(463)    收藏
    以蛋白质清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指标,探讨Sevage法、酶法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蒲葵子多糖脱蛋白的影响,并分析所得多糖对RANKL诱导RAW264.7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Sevage法、酶法以及酶与Sevage结合的方法对蒲葵子多糖蛋白的脱除率依次为78.85%、82.40%、82.73%,多糖保留率依次为72.42%、92.16%、96.72%。用最佳的除蛋白方法获得的蒲葵子多糖处理RANKL诱导的RAW264.7破骨细胞模型,发现蒲葵子多糖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生成数量,使得其TRAP活性降低。因此,酶与Sevage结合脱蛋白是相对有效的减少蒲葵子多糖中蛋白含量且多糖保留率较高的方法,所获得的蒲葵子多糖能抑制RANKL诱导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为研发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气候变化下2种银胶菊属入侵植物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王春晓, 刘 阳, 钟址非, 罗 真, 林希霆, 毛 玥, 王生生, 邓传远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125-13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06
    摘要101)      PDF(pc) (4455KB)(463)    收藏
    结合多个时期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两种银胶菊属Parthenium物种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分析两种银胶菊属植物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各时期模拟预测结果的AUC值均大于0.9,模型预测准确,结果可靠;影响银胶菊P. hysterophorus在中国分布的主导因子依次为最湿季降雨量、最冷季平均温度、温度季节性、等温性,影响灰白银胶菊P. argentatum的主导因子为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最干月降雨量、最冷季平均温度。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银胶菊的潜在适生区在未来有扩大,灰白银胶菊潜在适生区变化不大;银胶菊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纬度有所变化;当前及未来银胶菊的高适生区主要在华南及西南地区,未来气候下银胶菊在华中、华东、华北都存在适生区。相对于灰白银胶菊,银胶菊在我国的入侵危害更严重,应重点关注其入侵动态,加强监测与防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萘乙酸对洋葱根系铜胁迫的缓解作用
    符献良,李 微,郭海滨,张雪莲,李淮源,李 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81-4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3
    摘要46)      PDF(pc) (389KB)(437)    收藏
    以洋葱Allium cepa为材料,采用水培方式,以3 μmol·L–1硫酸铜溶液为基础,外加不同浓度萘乙酸,对洋葱根尖进行处理,探究萘乙酸对铜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3 μmol·L–1硫酸铜溶液处理对洋葱根系生长抑制明显;3 μmol·L–1硫酸铜和1 μmol·L–1萘乙酸处理表现出双抑制作用,并提升细胞SOD活性和MDA含量,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变异率增加。10–2或10–4 μmol·L–1萘乙酸溶液处理对洋葱根系生长促进明显。在3 μmol·L–1硫酸铜和10–2 μmol·L–1萘乙酸共处理下,萘乙酸对洋葱根系铜胁迫有明显缓解作用,洋葱根系生长恢复到对照水平,与3 μmol·L–1硫酸铜溶液处理对比,显著提升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了畸变率、细胞SOD活性及MDA含量。说明适当浓度萘乙酸对根系铜胁迫有明显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和GIS的假臭草全国适生区预测
    张华纬, 李志鹏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1): 50-5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1.008
    摘要99)      PDF(pc) (5422KB)(405)    收藏
    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已对我国南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通过预测其在中国的适生区,可为农林部门制定与加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296个假臭草分布记录点、国内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预测其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影响假臭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其次是年均降水量,而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小;假臭草的主要适生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其中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南部、云南西南部属于假臭草的高度适生区,占全国陆地面积8.08%;浙江沿海、江西中部、四川与重庆交界处等地区属于中度或一般适生区,占全国陆地面积2.32%和3.37%;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09%和77.14%。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假臭草适生区总面积与现阶段相比无明显变化,但中度适生区面积增长明显,由2.32%增至4.33%。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假臭草在国内还未达到最大繁殖范围,有持续扩散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N素指数施肥对野牡丹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冰敏, 卓定龙, 谢伟文, 方必君, 刘晓洲, 谭广文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4): 287-29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2
    摘要93)      PDF(pc) (508KB)(387)    收藏
    以一年生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扦插苗为试材,设置5个梯度N素指数施肥处理(施氮总量分别为1、3、5、7、9 g·株–1),以不施肥和平均施肥(施氮总量为5 g·株–1)为对照,通过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探讨N素指数施肥对野牡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4 (17.50 g 氮肥·株–1)表现最为显著,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最大值,根冠比和气孔限制值达最小值,处理T4的隶属函数综合值最高。因此,指数施肥处理T4的施肥效果最佳,即每株野牡丹施17.50 g氮肥的指数施肥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空心菜9份种质萌发期耐盐性筛选及评价
    黄晓龙, 欧成川, 刘晓丽, 黎秋芬, 李真琴, 李思彤, 王俊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108-11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04
    摘要98)      PDF(pc) (452KB)(368)    收藏
    选取9个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种质,用0、50、100、150、200 mmol·L-1 NaCl溶液对9份空心菜种子进行萌发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11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空心菜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浓度盐处理对部分空心菜品种萌发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盐处理对9个品种的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主成分分析将11个耐盐相关指标分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509%;结合聚类分析,将9份空心菜种质耐盐性分为4种类型,三叉空心菜属于高耐盐品种,泰国空心菜和白俊柳空心菜(611)属于中等耐盐品种,揭阳种白骨柳叶空心菜、港种特白骨大叶空心菜(228)和台湾竹叶空心菜属于弱耐盐品种,白柳叶空心菜(8012)、青梗柳叶空心菜和泰美柳叶青梗空心菜属于盐敏感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广东省5种蕨类植物新记录
    郭小凤, 严岳鸿, 顾钰峰, 魏雪莹, 郑希龙, 舒江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2): 167-17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2.012
    摘要222)      PDF(pc) (3431KB)(368)    收藏
    报道了5个广东省蕨类植物新记录物种,隶属于4科5属,包括孟连铁线蕨Adiantum menglianense Y. Y. Qian、新店线蕨Leptochilus × shintenensis (Hayata) X. C. Zhang & Noot.、无毛滨禾蕨Oreogrammitis adspersa (Blume) Parris、尖峰岭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pseudobscurum Viane、海南里白Diplopterygium simulans (Ching) Ching ex X. C. Zhang。凭证标本均保存于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标本馆(NOC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微酸性电解水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戴晓泽, 王 超, 刘青青, 冯淑娟, 明艳林, 林明佑, 张延晖, 林河通, 陈艺晖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1): 89-9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2
    摘要21)      PDF(pc) (1224KB)(337)    收藏
    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SAEW)作为一种绿色杀菌剂,具有低成本、高效环保、安全性强、无腐蚀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杀菌保鲜。文中介绍SAEW的制备原理、主要参数、杀菌机理及其应用优势,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关于SAEW在果蔬、水产品和畜禽肉类杀菌及保鲜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展望SAEW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突破点,为SAEW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