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及储存转运研究进展
    银凤, 刘青青, 刘晓春, 张大生, 崔丽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80-8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12
    摘要86)      PDF(pc) (367KB)(6660)    收藏
    类胡萝卜素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色素,一般由8个异戊二烯单元首尾相连而成的C40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组成。在植物中,类胡萝卜素除了赋予植物器官呈色以外,在体内还执行着多项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虽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较为清晰,但是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以及在体内的储存和转运机制还不明确。本文简要概述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代谢调控、储存定位和萜类物质转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介导类胡萝卜素转运的分子及鉴定转运体的方法,以期为研究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和转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水培与泥炭土培金线莲生长及代谢差异比较
    赵 琪, 王 弛, 赵 峰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22-3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3
    摘要115)      PDF(pc) (419KB)(1555)    收藏
    系统比较以水培和土培方式栽培30 d和90 d的金线莲生长指标、品质组分构成的差异,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金线莲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培,水培第30天根长显著增加,第90天根长及叶面积显著增长,但茎粗有所下降;水培第30天净光合速率显著增长,水培第90天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从组分上看,水培第30天总黄酮及金线莲苷含量显著增加,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水培第90天,天冬氨酸、天门冬酰胺、γ-氨基丁酸和蛋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代谢通路上,与土培组相比,水培组金线莲第30天脂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二萜及次级代谢生物合成显著上调;第90天脂质和次级代谢通路显著上调,二萜生物合成则发生下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韦兰英, 曾春阳, 杨小兰, 黄道京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2): 100-1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2.002
    摘要136)      PDF(pc) (3264KB)(1539)    收藏
    关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研究通常基于功能性状的物种均值,然而同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因此,探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可塑性对于理解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适应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广西大瑶山地区4种生境(草地、灌草地、林缘及林下)下的药用植物剑叶耳草Hedyotis caudatifolia为试材,通过测定叶片形态、气孔特征和叶片解剖学性状,以及植株高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分析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可塑性,以及这些指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剑叶耳草的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差异,其中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变异系数最高,而叶片碳含量、叶片疏松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可塑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比叶面积、栅/海比等。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异与光能利用、水分传导和养分策略密切相关,以光适应为主导。叶片解剖性状对生物量变异的贡献率为36%,气孔特征、形态性状和化学性状的贡献率分别为24%、22%和18%。剑叶耳草叶片功能性状间的相关组合及其变化,使其能充分利用不同生境的光照、水分等资源,以应对逆境条件,维持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该研究结果为剑叶耳草在生境退化状况下的生存状态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枇杷PYL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林秋香, 韩雨昕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1-1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1
    摘要84)      PDF(pc) (452KB)(1351)    收藏
    脱落酸(ABA)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激素之一,ABA受体Pyrabactin Resistance 1 (PYR)-like (PYL)于信号通路的顶端发挥核心调控作用,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PYL基因家族尚未鉴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枇杷12个PYL基因家族成员,枇杷PYL蛋白分子量为10.47~29.12 kDa,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枇杷PYL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显示PYL基因家族包含三个亚家族,且枇杷EjPYL1与拟南芥AtPYL13亲缘关系较近。枇杷PYL蛋白含有1~6个motif,其中motif3为家族成员共有。枇杷PYL基因家族成员在物种内存在共线性,与拟南芥的物种间共线性有2对。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枇杷PYL基因启动子含有低温、干旱、光以及激素响应元件。枇杷幼果转录组分析表明,果肉和种子中EjPYL6和EjPYL8基因受低温诱导上调表达。该研究结果将为枇杷ABA信号转导途径的解析和抗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外源独脚金内酯对烟草腋芽伸长及独脚金内酯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田慧源, 唐博希, 王原秀, 刘 帆, 郭凯阳, 刘国琴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369-3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1
    摘要125)      PDF(pc) (6086KB)(1208)    收藏
    通过研究外源独脚金内酯(SL)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腋芽伸长及其SL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SL与烟草腋芽生长的关系及烟草腋芽伸长过程中SL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为SL调控烟草腋芽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石蜡切片和转录组技术研究烟株打顶后烟草腋芽分生组织发育及在SL生物合成类似物GR24处理下腋芽SL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烟草腋分生组织由中央母细胞区(CM)、周缘分生组织(PM)和肋状分生组织(RM)三个细胞区域组成,其中CM位于腋分生组织顶端,其可通过基部及侧面细胞的分裂形成PM及RM,PM位于腋分生组织两侧,RM处于CM下方及PM内侧的位置。三个细胞区域的细胞体积、排列方式不同,说明分生组织中各部分细胞分裂存在差异性;腋分生组织发育形成腋芽后,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发现,GR24能抑制1~3节位腋芽的伸长,而BR能促进腋芽伸长;转录组分析发现,SL能影响其自身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与CK和独脚金内酯合成抑制剂(TIS-108)处理相比,SL诱导D27D14DAD2SMAX1-LIKE4的表达,而在TIS-108处理中D27D14DAD2下调表达,SMAX1的表达受到SL的抑制,而TIS-108处理诱导SMAX1的表达。烟草腋芽由腋分生组织三个细胞区域发育而来,同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腋芽的影响不同,BR促进烟草腋芽的伸长,而SL抑制腋芽伸长,且在烟草腋芽伸长过程中其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张应明, 王 婷, 邓双文, 崔煜文, 谭海蓉, 陈红锋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43-25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8
    摘要129)      PDF(pc) (5121KB)(1170)    收藏
    为全面了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并为区内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保护管理和科普教育提供数据支持,于2023年6月至8月通过样线法对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并结合文献资料对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及资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车八岭保护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5科75属231种(含种下等级),本次调查新增保护区内植物64种,隶属于11科28属。(2)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单种科6科、单种属38属,分别占总科、属数的24.00%和50.67%,表明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和孑遗性。(3)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其中科属以热带成分为主,分别占总科、属数的60.00%和68.00%;物种以亚热带成分为主(54.98%),热带成分次之(29.87%),符合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热带区系性质。(4)与周边保护区相比较,车八岭保护区与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最为密切,科属种的相似性指数(Jaccard/Krober系数)分别为92.00/96.00、73.42/85.33、42.42/62.86,推测与两者地理距离较近和气候特征相似有关。(5)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具食用价值6种、药用价值145种、观赏价值141种和工业价值32种,并发现4种国家重点保护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SBE法的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杨 蓉,雷江丽,曹 华,徐珊珊,陆 婷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25-5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9
    摘要60)      PDF(pc) (300KB)(1104)    收藏
    为了了解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的构景主要因素和公众喜爱程度,以深圳市公园绿地中簕杜鹃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随机选取的25个景观样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25个群落景观样本的美景度值为–0.776~0.700,公众对于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样本总体喜爱度一般。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簕杜鹃景观美景度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群落整体协调性(X4)、观赏特性多样性(X5)和簕杜鹃应用独特性(X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美景度评价模型,即SBE=0.425X4+0.247X5+0.503X9,可较为准确地评价簕杜鹃景观的美景度。该研究结果为营造和改造提升簕杜鹃植物景观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血叶兰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指标筛选
    许丽丽, 孟新亚, 尤燕平, 宋希强, 陈耀丽, 钟云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12-2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2
    摘要79)      PDF(pc) (500KB)(1098)    收藏
    为探究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以炼苗后自然生长约6个月龄的血叶兰组培苗为试材,盆栽控水模拟干旱条件下,分析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评价其抗旱性主要响应因子,为血叶兰保育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血叶兰株高较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但茎粗无明显影响;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少,叶绿体色素(Chl)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而花色素苷(ACN)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植株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及生物活性物质总黄酮(TF)、总酚(TP)和多糖(PS)含量均增加。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MDA、可溶性糖、多糖和相对含水量可作为血叶兰耐旱性的首先评价指标,茎粗、SOD活性可为辅助指标。综上,适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50%~55%) 可促进血叶兰渗透调节物质、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积累,若基于提升血叶兰品质,建议在采收前进行短期的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5%~20%)以提升植株生物活性含量,该研究结果对血叶兰栽培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陈皮基源考证及药材种植史简述
    王亚荣, 凡 强, 吴 鸿, 王健松, 廖文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453-46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11
    摘要97)      PDF(pc) (6170KB)(835)    收藏
    陈皮是著名传统中药,药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品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并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成果对陈皮的基源进行考证,包括基源植物、原产地及种植历史、有效成分及药效分析、分子水平的亲缘关系研究等。陈皮以广东省所产的“广陈皮”为佳,广陈皮又以广东新会地区产的“新会陈皮(茶枝柑C.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作为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质量尤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橘皮陈用始于梁代,盛于明清,传至现代;明朝明确提出“陈皮广中为胜”,强调广陈皮的道地性。陈皮品类丰富,其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除橙皮苷外,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来源的陈皮,建议加入下一版的《中国药典》,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南丰蜜桔、年橘、椪柑、芦柑等栽培品种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成分含量与茶枝柑差异较小,可作为陈皮应用的有效种植资源。我国丰富的野生柑橘资源具有强的抗性和对生境的适应能力,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应加强针对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该考证结果可为广陈皮、陈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物种组成与区系特征研究
    霍春霖, 张忠华, 胡 聪, 徐超昊, 胡 刚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424-43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8
    摘要125)      PDF(pc) (766KB)(820)    收藏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广西桉树人工林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广西桉树人工林中有维管植物120科369属584种,包含蕨类植物15科28属49种、裸子植物4科4属6种和被子植物101科337属529种,分别占广西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8.83%、18.35%和6.37%,表明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桉树人工林中植物以灌木(201种)为主,藤本(91种)最少。在科、属水平上,以大科、中等科、单种属和少种属为主,大多数植物属和种趋于大科及单种属、少种属内,表明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科属组成较分散。优势科属种含有丰富的原始类群,表明区系成分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属分布区类型共有14个分布型和15个变型,热带与温带性质属的比值(R/T值)达5.37,以热带成分为主,其中泛热带成分占最大优势。区系中出现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仅2属2种。总的来看,广西桉树人工林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热带性质明显,起源古老,但特有成分缺乏,分化程度较低。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开展广西桉树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分析,可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采后蓝莓果实硬度和果胶的影响
    孙萌萌,陶乐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75-4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2
    摘要89)      PDF(pc) (698KB)(790)    收藏
    针对蓝莓采摘后的不易贮藏、硬度下降等问题,以蓝莓果实为材料,用不同浓度褪黑素(0、50、100、150 mg·L–1)处理,通过测定果实硬度、果胶含量、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果胶裂解酶(PL)活性、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果胶甲酯化程度、β-消除反应程度、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探讨褪黑素对蓝莓果实保鲜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均可延缓蓝莓硬度下降,但处理浓度较低时(50 mg·L–1)效果不明显,150 mg·L–1处理的蓝莓果实保鲜效果最佳,保持果胶含量,抑制PG、PL、PME和β-GAL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减少果胶去甲基化。说明褪黑素通过抑制果胶相关酶活性延缓细胞壁多糖的降解,该处理对于蓝莓果实的采后保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南药广陈皮(茶枝柑)种植技术规范
    王亚荣,凡 强,吴 鸿,王健松,廖文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40-5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11
    摘要63)      PDF(pc) (461KB)(739)    收藏
    广陈皮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为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规范化种植可为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中根据2006~2023年新会区不同生态区域种植茶枝柑的技术措施,结合广东省南药(广陈皮)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9~2023年的实地调查,从种植品种、产地环境、种苗生产、大田种植、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其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方枝蒲桃的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分布
    夏 连, 许 涵, 李艳朋, 秦文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46-5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6
    摘要69)      PDF(pc) (615KB)(720)    收藏
    以海南尖峰岭60 hm2大样地中方枝蒲桃Syzygium tephrodes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群结构特点和生长动态变化规律,并探究株间竞争强度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 方枝蒲桃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幼苗数量丰富,种群死亡率随径级增大波动增加或者波动下降而后在Ⅳ阶段极速递减,波动幅度在第Ⅳ至Ⅴ径级最明显,死亡率在Ⅳ级以后快速下降并趋于平稳。(2) 方枝蒲桃的存活曲线总体表现为Deevey-Ⅲ型,即早期死亡率高,一旦存活至某一年龄,死亡率较低。(3)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在经历未来2、4、6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综上所述, 方枝蒲桃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但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该研究为方枝蒲桃的园林应用和保护对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建议应进一步加强生境保护,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群落内种群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不同年份柑普茶的微生物群落差异
    洪培玉, 王亚玉, 吴 鸿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191-20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1
    摘要127)      PDF(pc) (5289KB)(666)    收藏
    柑普茶是由新鲜的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ensis' 果实挖去果肉,将云南普洱茶填入其中所制成的,既有广陈皮的香味又有普洱茶香气。本研究针对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将柑普茶的茶叶和果皮分别进行研究,发现果皮与茶叶的微生物组成在陈化早期较相似,而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其物种组成差异越显著。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茶叶中,其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芽生葡萄孢酵母菌属Blastobotrys等。而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果皮中,陈化0~1年的优势细菌有葡萄球菌属等,其余三个陈化时间的优势细菌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真菌群落中,陈化0、1、5年的果皮以及五个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茶叶的优势菌属均为芽生葡萄孢酵母菌属,陈化7年和9年的柑普茶果皮的优势真菌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在柑普茶茶叶或果皮中,不同陈化时间共有的ASV丰度占绝大多数样本丰度的75%以上,对共有ASV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曲霉属Aspergillus在关系网中与其他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但在不同陈化时间的柑普茶中其丰度并不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减磷对黄芪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黎 聪, 毛耀杰, 晋小军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2): 128-13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2.005
    摘要94)      PDF(pc) (712KB)(587)    收藏
    为了研究减磷对黄芪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测定黄芪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磷减量25%处理(P2)的减量增效效果显著,出苗率、叶面积、根长、根粗、鲜生物量、干生物量、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经济效益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较全量施磷分别增加6.76%、3.32%、6.76%、18.01%、2.13%、3.80%、26.00%、7.12%、12.04%、3.90%、10.72%和13.47%,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鲜产量、干产量、折干率、一等品率、总灰分、浸出物、多糖和黄芪甲苷较全量施磷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国野生唇形科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分析
    常梦琳, 陈新艳, 陈世品, 马 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34-2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7
    摘要134)      PDF(pc) (1475KB)(577)    收藏
    基于分类学数据库及大量文献资料,以行政县为基本单元对中国陆域分布的野生唇形科进行整理,统计其物种多样性、属的区系、分布地等信息,建立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地理分布数据集。截至 2024年1月,共记录100属1387种(含亚种、变种),其中属内含种数>150的属仅有黄芩属Scutellaria;属内物种数介于101~150的属为鼠尾草属Salvia (137种)、香茶菜属Isodon (106种);属内物种数介于6~50的共有36属,合计733种,是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的主要成分;属内包含种数≤5的属共有59个,合计119种,占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总种数的8.58%;属内只有一种在中国有分布的属多达33个,表明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属内种较为贫乏但属多样性高的特点。以黄芩属、鼠尾草属、香茶菜属为主要分布属,3属共394种,占总物种数的28.62%;野生唇形科在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东段、鄂西渝东山地、藏东南–滇西北地区、滇东–桂西山地,尤以云南省(658种)、四川省(532种)物种丰富度为最高;属的区系成分多样,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原则,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100属归属于15个正型与12个变型。以热带区系及温带区系占主导,与热带区系分布有关的属共计37属479种,明显占优势地位;温带成分次之;也有6个地中海区系分布的属及2个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属渗入。中国野生唇形科植物功能多样,主要可分为药用植物类、香料植物类、蜜源植物类、野生蔬菜类、观赏植物类和油脂植物类。我国已对一些唇形科类群进行价值挖掘,但是部分类群的应用价值仍未见研究开发,值得深入开展机理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11种红树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张 柳,詹乔斯,郭 微,赖 灿,杨 琼,张 晖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65-47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1
    摘要116)      PDF(pc) (880KB)(577)    收藏
    为探究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差异性,以广东省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1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和TOP-1300冠层分析仪测定红树的光合速率日动态和叶面积指数,分析各目标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以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作为衡量红树植物吸收CO2能力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 海杧果Cerbera manghas、秋茄Kandelia obovata、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苦郎树Volkameria inermis 等6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余5种植物因光合午休现象呈双峰型曲线,其中海杧果最低,苦郎树最高。(2) 在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方面,3种灌木(老鼠簕、海滨木槿、苦郎树)和4种乔木(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银叶树、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表现较优秀。(3) 11种红树植物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聚类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固碳量最高的海滨木槿和苦郎树,第二类是固碳量中等的桐花树、海漆、银叶树、老鼠簕和无瓣海桑,第三类是固碳量最低的海杧果、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和秋茄。(4) 单位土地叶面积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碳密度变化
    康 宁, 张 粤, 陈 羽, 董晶丽, 曾燕娜, 张运玲, 杨诗敏, 梅启明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27-2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6
    摘要81)      PDF(pc) (651KB)(520)    收藏
    为研究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的碳密度变化特征,根据象头山森林的植被类型和林龄,建立5个1 hm2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样地,并在样方建设后5年完成样地复查,分析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碳密度变化。结果显示:(1) 随着象头山森林的自然恢复,5个样地的个体密度均有明显提升,XTS-D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大,为2356株·hm–2,而针阔混交林XTS-E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低,为228株·hm–2。(2) 与初次调查相比,样地XTS-A、XTS-B、XTS-C和XTS-D碳密度均有增加,其中成熟林XTS-D样地内新增碳储量最高,增幅达22.41%;针阔混交林XTS-E的碳密度有所下降,降幅达9.23%。(3) 不同林龄样地径级结构有所差异,中等径级(Ⅳ和V)对成熟林XTS-A样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大径级(Ⅸ)在过熟林XTS-B中碳储量最高;而幼、中龄林(XTS-C和XTS-D)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小径级树木中(Ⅱ~Ⅳ)。(4) 5个样地碳密度排行前10的树种基本一致,XTS-E样地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虽然仍是碳密度和重要值较高的树种,但其个体数和重要值都有所下降;5个样地中碳密度增长最快的均为阔叶树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蒲葵子粗多糖脱蛋白方法及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活性
    刘 秋, 刘家全, 吴敬雨, 冉恒兴, 吴峥嵘, 金静维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01-20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2
    摘要101)      PDF(pc) (2862KB)(463)    收藏
    以蛋白质清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指标,探讨Sevage法、酶法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蒲葵子多糖脱蛋白的影响,并分析所得多糖对RANKL诱导RAW264.7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Sevage法、酶法以及酶与Sevage结合的方法对蒲葵子多糖蛋白的脱除率依次为78.85%、82.40%、82.73%,多糖保留率依次为72.42%、92.16%、96.72%。用最佳的除蛋白方法获得的蒲葵子多糖处理RANKL诱导的RAW264.7破骨细胞模型,发现蒲葵子多糖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生成数量,使得其TRAP活性降低。因此,酶与Sevage结合脱蛋白是相对有效的减少蒲葵子多糖中蛋白含量且多糖保留率较高的方法,所获得的蒲葵子多糖能抑制RANKL诱导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为研发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萘乙酸对洋葱根系铜胁迫的缓解作用
    符献良,李 微,郭海滨,张雪莲,李淮源,李 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481-4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3
    摘要46)      PDF(pc) (389KB)(437)    收藏
    以洋葱Allium cepa为材料,采用水培方式,以3 μmol·L–1硫酸铜溶液为基础,外加不同浓度萘乙酸,对洋葱根尖进行处理,探究萘乙酸对铜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3 μmol·L–1硫酸铜溶液处理对洋葱根系生长抑制明显;3 μmol·L–1硫酸铜和1 μmol·L–1萘乙酸处理表现出双抑制作用,并提升细胞SOD活性和MDA含量,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变异率增加。10–2或10–4 μmol·L–1萘乙酸溶液处理对洋葱根系生长促进明显。在3 μmol·L–1硫酸铜和10–2 μmol·L–1萘乙酸共处理下,萘乙酸对洋葱根系铜胁迫有明显缓解作用,洋葱根系生长恢复到对照水平,与3 μmol·L–1硫酸铜溶液处理对比,显著提升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了畸变率、细胞SOD活性及MDA含量。说明适当浓度萘乙酸对根系铜胁迫有明显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微酸性电解水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戴晓泽, 王 超, 刘青青, 冯淑娟, 明艳林, 林明佑, 张延晖, 林河通, 陈艺晖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1): 89-9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2
    摘要21)      PDF(pc) (1224KB)(337)    收藏
    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SAEW)作为一种绿色杀菌剂,具有低成本、高效环保、安全性强、无腐蚀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杀菌保鲜。文中介绍SAEW的制备原理、主要参数、杀菌机理及其应用优势,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关于SAEW在果蔬、水产品和畜禽肉类杀菌及保鲜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展望SAEW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突破点,为SAEW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土壤改良剂对小白菜品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卫瑾怡, 王明元, 唐 易, 王子澍, 杨晨怡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40-4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5
    摘要92)      PDF(pc) (642KB)(325)    收藏
    以自研土壤改良剂为材料,按照蔬菜园每667 m2施入改良剂0 kg (CK)、25 kg(B25)、50 kg (B50)和75 kg (B75)设置四个处理,分析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小白苗’小白菜内在与外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维持土壤pH 7.0以上,改善土壤酸化。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31~45 cm土层中,B25处理下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35 g·kg–1,显著高于CK组(P<0.05);土壤改良剂能提高小白菜V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其中B75处理下,V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为最高,与CK组差异显著(P<0.05),硝酸盐含量最低,为0.4713 mg·g–1,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适量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小白菜叶长、叶宽和叶片数,提高小白菜外在品质,B25和B50处理下,小白菜地上部鲜重相比于CK组分别增加了79 g和16 g,差异显著(P<0.05)。使用自研的土壤改良剂能明显提高小白菜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福建省蕨类植物8个分布新记录物种
    付厚华, 韦宏金, 陈 帅, 沈 军, 马 良, 陈世品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71-27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10
    摘要63)      PDF(pc) (7075KB)(308)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共发现福建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6种1变种1杂种,隶属于3科6属,分别为:华西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ulans (Ching) Ching、黑鳞复叶耳蕨A. nigrospinosa (Ching) Ching、毛枝蕨A. miqueliana (Maxim. ex Franch. et Sav.) Ohwi、网脉实蕨 Bolbitis × laxireticulata K. Iwats.、单边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murakami- hatanakae Nakaike、钝齿铁角蕨Asplenium tenuicaule var. subvarians (Ching) Viane、乌来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uraiensis (Rosenst.) Ching和卵果蕨Phegopteris connectilis (Michx.) Wat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Survey检测黄连木基因组大小
    周美君, 尹 月, 张永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6): 495-50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6.001
    摘要80)      PDF(pc) (4084KB)(306)    收藏
    为确定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全基因组测序策略,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连木基因组大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 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内参,通过流式细胞术估算黄连木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80 Mb和406 Mb;(2) 从高通量测序获得86 Gb原始数据,过滤处理后得到约85 Gb有效数据;(3) 通过将测序数据与NT库进行比对,发现前五个匹配数量最多的物种均为漆树科物种,在这些物种中,黄连木与同属的阿月浑子P. vera序列相似度最高,测序数据不存在外源污染;(4) K-mer分析显示黄连木基因组大小为418 Mb,杂合度达1.89%,重复序列比例为57.5%。综上,黄连木基因组属于高杂合度高重复率的复杂基因组,建议使用Pacbio三代测序技术结合Hi-C测序技术的组装策略,同时重视杂合区域的组装。该研究结果为黄连木全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和重要的数据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浙江鼠尾草属植物新资料
    李军萍, 张培林, 钟建平, 朱遗荣, 徐梁栋, 祝浩东, 谢文远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60-6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8
    摘要87)      PDF(pc) (276KB)(291)    收藏
    本文研究唇形科Lamiaceae浙皖丹参Salvia sinica Migo的种下分类,恢复了紫花浙皖丹参S. sinica f. purpurea H. W. Li的变型级地位,同时报道浙江一新变型:黄花浙皖丹参S. sinica f. flaviflora J. P. Li, Y. R. Zhu et Z. H. Chen。凭证标本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院(Z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大叶藤黄种子的愈伤组织及丛生芽诱导
    杨 兰, 安雪姣, 陈利钢, 文 彬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07-21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3
    摘要80)      PDF(pc) (1516KB)(259)    收藏
    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种子具有全能萌发的特点,但其生理基础仍然不明确。为了研究其再生生长特性,分别以大叶藤黄成熟和未成熟种子的切片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添加外源NAA、TDZ、IAA、6-BA、2,4-D 等生长调节物质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效果。结果表明:(1) 愈伤组织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种子是否成熟。取自成熟种子的外植体,即使不添加外源生长调节物质,诱导率也超过80%;而取自未成熟种子的外植体,仅TDZ (0.25~3 mg·L–1)和6-BA (1.5~2 mg·L–1)有效,且发生率低于40%。(2) 仅6-BA可稳定诱导生成不定芽,最佳方案为取成熟种子外植体在含5.5 mg·L–1 6-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诱导,其发生率可达73%,外植体的平均不定芽发生数量为5.07个。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大叶藤黄种子具有强大的再生生长能力,同时所研究的幼苗再生方案也为大叶藤黄无性繁育提供了可靠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青海省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
    饶文辉, 王美娜, 陈建兵, 张得宁, 李 健, 孔德敏, 吴欣仪, 张 成, 张胜邦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4): 373-37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11
    摘要88)      PDF(pc) (9036KB)(252)    收藏
    报道青海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物种4个,即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花叶对叶兰Neottia puberula var. maculata (Tang & F. T. Wang) S. C. Chen, S. W. Gale & P. J. Cribb、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 Schltr.、尖药兰Platanthera urceolata (Hook. f.) R. M. Bateman。以上新记录丰富了青海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研究该地区植物区系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中国龙船花基因组Survey分析
    涂绍强, 柯玲俊, 蔡月琴, 陆銮眉, 余惠文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3): 214-21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4
    摘要98)      PDF(pc) (2572KB)(251)    收藏
    中国龙船花Ixora chinensis是一种兼备药用与观赏价值的传统中药材,解析中国龙船花的基因组特征信息,可为其全基因组测序和药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Survey基因组测序技术,使用K-mer分析方法对中国龙船花基因组特征信息展开评估,获得基因组重复度、杂合度以及GC含量等信息。Survey高通量测序获得Raw Data 47.63 Gb,过滤后Clean data 45.62 Gb。K-mer分析表明,基因组大小588.35 Mb,杂合度1.5598%,重复度64.49%,GC含量35.71%,中国龙船花基因组呈现高杂合度、高重复度、基因组庞大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中药芫花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李思蒙, 田 荣, 殷明婧, 谷 巍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31-3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04
    摘要86)      PDF(pc) (470KB)(234)    收藏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芫花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功效物质基础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基于TCMSP数据库预测获得芫花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借助DisGeNET等数据库获得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靶点,基于获得的芫花与原发性痛经的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芫花–活性成分–靶点–原发性痛经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 将核心靶点与对应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中药芫花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核心活性成分为芫花素、柚皮素、7-羟基-6-甲氧基-3,7'-双香豆素、龙胆山酮酚、羟基芫花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谷甾醇、羟光刺苞菊内酯;关键靶点包括ESR1、PTGS1、PTGS2、GSTM1、CYP1A1、OPRM1、NTRK2和NR1H2;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与老化、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向调节、细胞质和ATP酶结合等有关;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癌症的发病途径、化学致癌作用–受体激活、化学致癌作用-DNA加合物等。此外,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活性成分芫花素与关键靶点蛋白之间的对接能量值均小于–7.0 kcal·mol–1,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能形成稳定的结构构象。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从“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的思路初步探究芫花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活性物质基础,为深入研究该类成分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城市森林群落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响应——以贵阳市为例
    蔡洪丽, 欧 静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434-44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9
    摘要96)      PDF(pc) (3252KB)(224)    收藏
    林下草本植物是森林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贵阳市44个典型森林群落样地1320个1 m × 1 m林下草本样方调查数据,分析了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研究区内共有林下草本植物257种,分属67科186属,种子植物226种,以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类群(69%)。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唇形科占主导地位。(2) 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贵阳市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变异量的20.2%,林分类型和海拔是影响物种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3)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Margalef指数与林分类型和坡向显著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林分类型、凋落物厚度、坡向、坡位显著相关;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与林分类型、凋落物厚度、坡位显著相关。(4) 多元回归方程表明,Margalef指数主要受林分类型、坡向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主要受林分类型影响,Simpson指数主要受林分类型、坡位影响,Pielou指数主要受凋落物厚度、坡位和海拔的影响。因此,林分类型、凋落物厚度、坡向、坡位、海拔共同作用能够较好地解释贵阳市森林群落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两种改性与鲜提液浸泡处理对粉葛淀粉性质的影响
    马玉琦, 满建民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5): 391-39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5.003
    摘要52)      PDF(pc) (579KB)(224)    收藏
    通过对提取的粉葛淀粉分别进行酶改性和退火处理后,再以淀粉提取过程中产生的鲜提液进行共混浸泡,制得两种富含葛根素的粉葛淀粉,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改性后浸泡的处理方式均可降低粉葛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而其溶解度与吸水性指数均升高,进而改善冲调性。两种处理方式也使粉葛淀粉的起始温度(T0)、峰值温度(Tp)、最终温度(Tc)升高,糊化温度范围(ΔT)和热焓值(ΔH)降低,使其在中低温条件下更稳定,高温条件下更易糊化。两种处理方式均使粉葛淀粉中的葛根素含量显著增加,且消化特性表现为快消化淀粉(RDS)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升高,表明两种改性后浸泡的处理方式可能使粉葛淀粉在增加饱腹感、降低血糖、保护肠道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蕈树KNOX基因家族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王安邦, 叶兴状, 赵金涛, 陈志云, 翁慧莹, 林 茂, 张国防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1): 1-1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1
    摘要35)      PDF(pc) (2586KB)(209)    收藏
    KNOX基因家族在植物叶形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调节功能。为鉴定并分析蕈树Altingia chinensis 的KNOX基因家族,探寻其组织表达模式,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蕈树全基因组水平鉴定KNOX基因家族,并对其基因位置、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关系、基因共线性以及转录组表达进行分析。从蕈树基因组中8条染色体上得到11个AcKNOXs,其中AcKNOX6和AcKNOX9无ELK和Homeobox KN结构域,AcKNOX7无ELK结构域,其余均有完整结构域。蕈树AcKNOXs分为Class Ⅰ (AcKNOX1、AcKNOX2、AcKNOX5、AcKNOX8、AcKNOX10、AcKNOX11)、Class Ⅱ (AcKNOX3、AcKNOX4、AcKNOX7)和Class M (AcKNOX6、AcKNOX9)三类。AcKNOXs蛋白包含144~444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均为酸性不稳定亲水蛋白。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cKNOXs基因存在组织特异性,但同一亚家族大部分成员的表达模式相似。鉴定的11个AcKNOX成员扩增方式为片段复制,无串联重复。AcKNOX3/AcKNOX4、KNOX2/AcKNOX8、AcKNOX6/AcKNOX9、AcKNOX5/AcKNOX10共4对基因间存在共线性关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蕈树KNOX基因家族基因组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神农架林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潜在分布区研究
    陈 伟, 李楚婷, 傅 强, 刘秀群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1): 71-8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9
    摘要20)      PDF(pc) (3788KB)(200)    收藏
    根据生态环境部《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将神农架林区划分为37个 10 km × 10 km工作网格,分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林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保护现状和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1) 神农架林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4种(含变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含变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7种(含变种);有具体分布信息的有79种(含变种);在科级水平上,兰科植物种类最多,在属级水平上重楼属Paris植物最多,植物生活型以草本居多。(2) 在水平分布格局中,31号网格(官门山、香溪源)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最多,可能与其所处大起伏中高山地带且位于大巴山脉内有关。(3) 在垂直分布格局中,中山林带(1200 m≤海拔≤2300 m)内物种丰富度最高,共有67种(含变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隶属于29科45属。(4) 筛选出热点区域为31号和32号网格,均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内,说明热点区域基本得到完全保护,热点区域无保护空缺地,神农架国家公园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种(含变种),就地保护率64.29%。(5) 筛出7种典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其当前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知,潜在分布区主要在红坪镇、木鱼镇和大九湖等3个区域内,新华镇和阳日镇也有部分潜在分布区,而神农架林区东北部分地区基本无适生区。在7种(含变种)典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在神农架林区内潜在分布区面积最大,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的87.0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达1562.50 k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12个葡萄砧木品种枝条抗寒性综合评价
    常 强, 朱燕芳, 高 波, 郝 燕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2): 137-1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2.006
    摘要80)      PDF(pc) (856KB)(187)    收藏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处理的12个葡萄砧木品种枝条为材料,测定枝条相对电导率及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基于相对电导率和Logistic方程预测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甘肃引进抗寒性优良葡萄砧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品种砧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加,半致死温度(LT50)介于-16.32 ℃~-24.84 ℃;综合评价表明,12个葡萄品种砧木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贝达、山河2号、101-14、5BB、188-08、SO4、Valliant、3309、1103P、Du Lot、BRNo.2、110R。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福建山樱花花芽分化形态特征及进程
    朱炫怡, 章杨婷, 李婉莹, 林玮捷, 赵 凯, 周育真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6): 554-55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6.008
    摘要61)      PDF(pc) (9974KB)(185)    收藏
    为探究福建山樱花不同瓣型的花芽分化过程,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福建山樱花单瓣型品种‘寒樱’ Cerasus × kanzakura ‘Praecox’、重瓣型品种‘牡丹樱’ C. campanulata ‘Double-flowered’ 和半重瓣型品种‘红粉佳人’ C. kanzakura × campanulata ‘Satis in Pink’的花芽分化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3个品种福建山樱花均经历6个完整的花芽分化时期,包括始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在花瓣与雄蕊分化阶段,三者呈现规律性变化。‘寒樱’、‘红粉佳人’、‘牡丹樱’的花瓣分化期逐步延长,而雄蕊分化期则逐步缩短。重瓣花型的形成与雄蕊瓣化密切相关,表明福建山樱花的重瓣花型可能来源于雄蕊瓣化,属于雌雄蕊起源。半重瓣型品种‘红粉佳人’花芽分化周期为98 d,单瓣型品种‘寒樱’为105 d,重瓣型品种‘牡丹樱’则为112 d。不同花型福建山樱花分化过程相似,且雄蕊瓣化参与了重瓣花型的形成,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山樱花重瓣花型形成机制奠定形态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不同基原与产地羌活挥发油成分差异性分析
    张 珺, 李 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1): 11-2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2
    摘要25)      PDF(pc) (1648KB)(177)    收藏
    以不同产地、不同基原的20批羌活药材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羌活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系统分析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与宽叶羌活N. franchetii 的挥发油得率、成分及相对含量。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羌活与宽叶羌活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羌活的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宽叶羌活,而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在20批羌活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06种成分,主要为烃类及醇类,20批样品共有成分仅有3种,均为烃类化合物;此外,含量最高的5个成分β-蒎烯、α-蒎烯、(+)-柠檬烯、γ-松油烯和(-)-萜品-4-醇在不同基原和产地样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HCA、PCA和 OPLS-DA 等方法均能将羌活和宽叶羌活有效区分开,但对于不同产地的样品无法进行区分;以VIP > 1为判断标准筛选出23个差异性挥发油类成分,可以作为区分羌活和宽叶羌活的重要成分。不同基原羌活挥发油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产地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在引起羌活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的众多因素中,基原是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为羌活药材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冬春大棚栽培对茉莉花期、生长及主要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袁 媛,王艳娜,王 威,饶耿慧,陈清西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04-51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6
    摘要43)      PDF(pc) (430KB)(170)    收藏
    分析冬春大棚栽培茉莉Jasminum sambac花期、冠幅、株高、蕾重、分枝、花蕾数以及4种主要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冬春大棚栽培茉莉相比露地栽培花期提早10 d左右,花期延长35 d左右;冬春大棚栽培下茉莉冠幅、分枝数、单株花蕾数在7、8月增长更快,在8、9、10月显著高于露地栽培,但株高、百蕾重、蕾径在各月与露地栽培同期相比无显著差异;与露地栽培相比,冬春大棚栽培下茉莉花蕾中香气物质种类未发生变化,总香气物质和主要香气物质芳樟醇、法呢烯、乙酸苄酯含量在6、8、10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通过茉莉花设施栽培延长花期、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南北柴胡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常 盼, 李 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5, 54 (2): 158-16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2.005
    摘要20)      PDF(pc) (2060KB)(160)    收藏
    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基原柴胡样品的代谢物和基因表达差异性,探究其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采用质谱成像技术分析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的代谢产物及中间体的原位累积模式。结果表明,南北柴胡代谢物差异明显,其中黄酮类差异代谢物受差异基因调控,表现出极强的差异性,筛选出芦丁、杨梅素、樱花素、黄腐醇等52个差异代谢物,同时在根横切剖面原位累积模式也存在差异,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韧皮部黄酮类化合物积累较为丰富,南柴胡B. scorzonerifolium则呈现较为均匀的分布特征。不同基原柴胡的黄酮类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可能是FLS、CHI、DFR等。从空间分布来看,柴胡黄酮类化合物在根部横切面上的积累呈现以髓部为圆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不同产地斑叶兰及近缘种植物中两种内酯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敖艳霞,冯 峰,陈慧玲,梁秀婷,韩 玉,吴锦忠,吴岩斌,吴建国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3, 52 (6): 511-5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6.007
    摘要69)      PDF(pc) (541KB)(158)    收藏
    比较不同产地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及近缘种植物中两种内酯苷类成分的含量,为斑叶兰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采用HPLC-ELSD法,以ChromCore AQ C18 (3 μm,4.6 mm×250 mm)为色谱柱,超纯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30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雾化温度70 ℃;载气流速2.5 mL·min–1,进样量5 μL,测定30批不同产地斑叶兰及近缘种内酯苷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斑叶兰苷和金线莲苷含量的线性范围均为62.5~1500 μg·mL–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5、0.999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41%和101.16%,RSD分别为1.53%和1.36%。30批斑叶兰及近缘种植物的斑叶兰苷含量在28.31~243.07 mg·g–1之间,平均含量为134.31 mg·g–1,存在较大的差异(RSD=38.40%);30批斑叶兰及近缘种植物的金线莲苷含量在0~184.37 mg·g–1之间,平均含量为34.50 mg·g–1,也存在较大的差异(RSD=141.3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斑叶兰及近缘种内酯苷类成分含量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园艺疗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应用研究
    郭灿丽, 谢 涵, 王丽娴, 李东泽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4, 53 (1): 72-7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1.011
    摘要94)      PDF(pc) (531KB)(154)    收藏
    探究园艺疗法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缓解与心理素质提升的效益,以期为园艺疗法在高校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开展10种园艺活动,运用POMS量表与满意度调查进行量化、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0种园艺活动参与者的心境状态TMD均有所下降,平均降低12.68;植物识别、叶脉书签、植物播种、植物拓印、多肉栽植与香囊制作等活动均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各园艺活动对具体心境状态疲劳(2.50)、抑郁(2.05)与紧张(1.91)情绪改善效果较好,其中植物拓印活动最好,可显著改善6个心境状态;各园艺活动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值为8.10,总体评价较好,其中香囊制作与多肉栽植的满意度较高。研究表明各园艺活动均对参与者的情绪有一定改善作用,植物识别、植物播种、多肉栽培与香囊制作对参与者的心理状况改善较好;园艺疗法可一定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将园艺疗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