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25-227.[2] 王常青,严成其,王勇,等. 台湾金线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抑瘤活性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29(2): 93-96.[3] 李介元. 台湾金线莲[J]. 台湾农业探索, 2001(2): 42.[4] 范子南,肖华山. 金线莲的组织培养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2): 82-87.[5] 李梅,林德钦,张文珠. 台湾金线莲丛生芽诱导和组培研究[J].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5,4(9): 8-9.[6] 陈裕,管其宽. 金线莲生物学特性及生境特点的研究[J].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4,23(1): 18-24.[7] 贾乃光. 数理统计[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137-144.[8] 孙周平,褚丽敏,洪仁伟. 正交设计在刺五加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4): 85-88.[9] 李艳,王青,李英慧,等. 正交设计在黄金鱼花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园艺学报, 2001,28(6): 570-571.[10] 宋英今,季静,刘海学,等. 安祖花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正交试验设计[J]. 核农学报, 2008,22(3): 300-303. |